咱先琢磨个事儿:在国内满大街跑的客车,搁海外市场能吃得开不?您还别小瞧,2025年开年这三个月,咱中国客车出口量直接蹦到21035辆,比去年同期多卖了五分之一,这数据一摆出来,谁能不惊讶?更厉害的是,纯电动客车的出口量像坐了火箭似的,同比激增101%,这意味着啥?意味着咱们的新能源客车在海外那是越来越受欢迎了。
要说这出口量质齐升,背后的驱动力可不少。就说"一带一路"吧,这政策可给咱们车企打开了新大门,沙特、埃及这些中东国家的采购量,同比提升了45%。咱中国的纯电动客车也争气,凭借着1000多项专利技术,在尼泊尔、以色列这些地方,续航能达到450公里,这在地可算是相能打的水平了。还有金旅客车,在哈萨克斯坦搞的KD项目,也就是本地化组装厂,从最开始每天只能生产1辆,到现在每天能生产2辆,还带动了地500多人就业,这合作多双赢啊。
再看看竞争格局,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厦门金旅这两年在海外市场那是逆袭得漂亮,人家靠的是"三法宝"。在哈萨克斯坦,人家一深耕就是8年,从最开始的小打小闹,到现在产能提升,靠的就是长期主义。针对拉美市场,人家专门推出10 - 20座的轻客,一下子把市占率提到了35%。还联合国内30家供应链企业一起出海,关键部件的性能比国际品牌还厉害,这协同创新玩得溜。
宇通客车呢,现在正经历转型阵痛。新能源客车占比提升到38%,可传统动力车型却下滑了25%。为了突破,人家在欧洲布局了5个技术研发中心,推进氢燃料电池客车试点。但欧美品牌也没闲着,加速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宇通在德国的市场份额被压缩到8%,这竞争压力可不小。
比亚迪在新能源赛道那是妥妥的破局者。刀片电池的热管理系统,在 - 30℃的极端环境下都能扛住,就凭这,拿到了瑞典Transdev 52辆的订单。为智利开发的双层巴士,续航280公里,充2小时就能满电,这定制化能力没谁了。在尼泊尔,纯电动客车的市占率达到26.8%,比第二名高出2.6倍,这优势相明显。
细分市场里,传统动力和新能源在双轨竞速。传统动力市场中,10 - 20座的轻客出口量占了60%,福田欧辉同比增长84%,在沙特、越南这些新兴市场,采购量占比超30%,不过汇率波动可是个风险点。新能源市场这边,技术突破不断,宇通12米纯电动客车搭载800V高压平台,充电效率提升40%。挪威对新能源客车补贴达到售价的35%,吸引了不少中国车企去设立KD工厂,比亚迪更是以26.76%的份额领跑纯电动出口。
不同区域市场也有不同的打法。中东市场,旅游朝觐用车占比45%,宇通针对沙特的高温环境,专门开发了耐高温空调系统。厦门金龙推出的LNG客车,燃料成本降低30%,拿到了阿联酋200辆的订单。欧洲市场准入壁垒高,宇通通过欧盟WVTA认证,在巴黎投放了100辆氢能源客车。比亚迪和西班牙合作,采用"技术授权 + 本地化生产"的模式。非洲市场,江铃晶马推出"以旧换新"政策,二手车置换率提升25%。安凯客车针对非洲路况,开发高离地间隙车型,故障率降低18%,这适配性做得很到位。
从行业趋势来看,全球化2.0时代,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和模式上。智能化方面,宇通的L4级自动驾驶客车在新加坡完成了10万公里路测。轻量化上,金旅客车用碳纤维车身,整车减重15%,续航提升12%。模式创新上,比亚迪在韩国设立5个4S店,提供"7×24小时"售后服务。厦门金龙和中国信保合作,推出"出口保理 + 融资租赁"的组合产品。然,风险也不少,欧盟拟加征25%的关税,可能影响20%的出口量,芯片短缺也让比亚迪损失了约500辆的出口量。
典型案例里,福田欧辉聚焦东南亚市场,推出右舵版轻客,市占率提升到19%,1 - 3月出口1102辆,越南市场贡献了45%的销量。安凯客车引入德国技术,开发全承载车身,出口单价提升12%,中东市场占比达38%。
政策方面,国内的出口退税和海外仓建设,都在助力车企。天津把二手车出口退税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商务部支持在沙特、越南建10个公共海外仓,物流成本降低15%。国际上,挪威的高额补贴,印度的本地化要求,都在影响着车企的布局。
未来,车企们也有不少计划。宇通打算2025年推出氢燃料电池客车,续航目标800公里,还在德国设立欧洲总部,目标2027年实现10%的市场份额。比亚迪计划在非洲新建3个KD工厂,覆盖多个国家。
您看,中国客车在海外市场从以前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崭露头角,靠的是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灵活的市场策略。但这路上也有不少挑战,您觉得咱们的客车企业能在海外市场持续站稳脚跟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