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利润大跌,新能源国内遇冷,豪华品牌市场承压

奥迪利润暴跌,新能源遇冷:豪华品牌的至暗时刻

说起来,豪华品牌向来有种莫名的优越感,总觉得“不差钱”的客户是取之不尽的金矿。可现实偏偏喜欢给人兜头一盆冷水。谁能想到?强如BBA,今年也在销量、营收和利润“三线告急”。其中奥迪更是一马当先,稳坐下滑“冠军”。上半年营业收入虽然还维持着325.7亿欧元,同比增长5.3%,但营业利润却一下子缩水到10.87亿欧元,同比暴跌45.2%,税后利润也掉到了13.46亿欧元,下滑37.5%。至于销量,783,531辆,同比减去5.9%。比起那些还高呼“增量神话”的新能源品牌,这数据怎一个惨字了得。

奥迪利润大跌,新能源国内遇冷,豪华品牌市场承压-有驾

最讽刺的是,国内新能源神仙打架,奥迪却成了“陪跑”。纯电车型在欧洲倒是一马平川,涨势喜人,上半年卖了2万多辆;可一到国内,却哑火到让人心疼:仅有7897辆,同比下滑23.5%。这什么概念?蔚来、小鹏单月销量都能轻松碾压奥迪半年的成绩单。莫非,奥迪在国内新能源赛道上就差一块“保鲜膜”?

再细看市场分布,德国本土略有微增0.7%,算是聊胜于无;但一出国门,画风急转——欧洲其他地区下滑4%,北美跌掉9%,国内市场则十里坡剑神直接滑倒:10.2%的跌幅直接排进“头把交椅”。昔日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如今卖得还不如一些自主的电动车网红月销量。这彻头彻尾的市场反差,才是真正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说到底,豪华品牌的电动化,口号喊了几年,也没少造新车、堆配置。可到头来最吃香的还是燃油车。今年是奥迪的产品大年,各路神车扎堆上市,A5L、Q5L等本地化智能进阶,燃油市场还能苟住,算是挽回一丝尊严。但局势如跑马圈地,眼睁睁看着新能源赛道早已被特斯拉、蔚来、小米、极氪等新贵瓜分大半江山。新能源轿车市场看似广阔,但中高端其实空间有限,剩下的又被插混、增程撕碎。而这个细分,奥迪反应慢不说,还缺乏杀手锏。这一刀慢慢磨,眼看着自己“割肉”。

奥迪利润大跌,新能源国内遇冷,豪华品牌市场承压-有驾
奥迪利润大跌,新能源国内遇冷,豪华品牌市场承压-有驾

资本市场当然不会惯着情怀。财报的冰冷数字说明一切:收入“看起来还行”,净利润砍一刀,现金流虽然还剩9亿欧元,但老本也不能天天吃啊。哪个董事会能扛得住营收微增利润惨跌的雪球效应?长此以往,说不定明年映入眼帘的不是大红大紫的“奥迪之夜”,而是各大豪华品牌“祈福大会”。

这个世界变得比以往复杂,每一个“爷青回”的品牌,其实都是风险投资游戏的幸存者。年份酒终有喝完的时候,情怀讲多了就成了车圈段子。时代变了。当下的车市,新能源就是“命”,谁能跟上智能化、网联化和本地化这几个节奏,谁才有喘息之机。只靠过去那拨“BBA信仰资金”,已经很难撑起新一轮的增长神话。

话说回来,不能全怪奥迪慢悠悠。新能源“流量密码”一早就拼得天翻地覆,国产新能源在政策、供应链、品牌传播等多个维度“内卷”到了极限。消费者眼里,智能座舱、激光雷达、自动驾驶、OTA升级,每一个都是“必杀技”。而奥迪曾经视为优势的豪华感与机械素质,如今看起来像“极品飞车老版本”。追不上那一阵阵软件和交互体验的大潮,光靠皮囊和情怀,实在难掩创新乏力的尴尬。

如果将汽车比作手机,今天的市场逻辑就是“特斯拉=苹果”,新势力们是小米、华为,奥迪们则像诺基亚、索尼。你再牛,也逃不过一代又一代技术浪潮的淘汰制。当买车的年轻人都开始把电驱动和大屏交互当成“标配”,一辆炫酷的油车再怎么堆料也只是“老顽童”在回味青春。

站在人生的拐点上,奥迪只有两条路:拼速度,重研发,砸钱进场;或者躺平养老,慢慢等着市场收割最后的怀旧红利。但市场只认表现,不留情面。奥迪们敢不敢自我颠覆,敢不敢正视注定要被分蛋糕的现实?这是个比利润下滑更难回答的问题。

最后留个开放式结尾:盛世之下,谁能笑到最后?是追赶潮流的新贵,亦或是拥抱转型的老将?希望下一个上热搜的,不再是“BBA业绩暴跌”,而是真正的创新和突破吧。

奥迪利润大跌,新能源国内遇冷,豪华品牌市场承压-有驾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