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造车安全本质:可以用互联网方式卖车,但绝不能用互联网方式造车,从粗粮成都事故看新能源车企安全初心

汽车不是 “移动的智能终端”,而是 “承载生命的交通工具”

成都街头的一声碰撞,让小米再度陷入舆论漩涡。事故现场的碎片、车主的描述、网友的争论,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但在官方调查结果揭开真相前,我们不必急于给事故定性,更该关注这场争议背后,新能源汽车行业一个被刻意模糊的核心矛盾:

我们完全可以用互联网的逻辑卖车:靠直播带货拉近距离,靠用户反馈优化服务,靠快速迭代抢占市场,这些 “互联网打法” 能让一辆车更快触达消费者;但我们绝不能用互联网的逻辑造车,因为 APP 的 bug 可以通过一次更新修复,功能的不足可以慢慢增补,可汽车承载的是鲜活的生命 —— 一旦安全出了纰漏,没有 “重来” 的机会,也没有 “迭代修复” 的可能。

粗粮 SU7 这场引发热议的事故,与其说是某一款车的争议,不如说是给所有新能源车企敲的一记安全警钟:别让互联网的 “快”,毁掉汽车该有的 “稳”;别让创新的 “噱头”,盖过安全的 “底线”。

回归造车安全本质:可以用互联网方式卖车,但绝不能用互联网方式造车,从粗粮成都事故看新能源车企安全初心-有驾

01

互联网的 “快速迭代”,在造车领域行不通

互联网产品的核心逻辑是什么?是 “先上线再优化”:哪怕产品不够成熟,先推向市场收集用户反馈,再通过一次次更新迭代完善功能。比如一款 APP,初期有 bug 可以修复,功能不足可以增补,最坏的结果不过是用户卸载,不会有更严重的代价。

但造车完全不同。汽车从设计、研发到量产,每一个零件、每一项功能都直接关联安全。你不能把一辆 “半成品” 汽车推向市场,说 “先让用户开着,出了问题再召回迭代”: 因为一旦出问题,可能就是车毁人亡的悲剧。互联网产品的 “试错成本” 是用户吐槽,而汽车的 “试错成本” 是生命,这两种逻辑从根上就不兼容。

可惜不少新能源车企似乎忘了这一点:为了抢赛道、赶工期,把互联网的 “快” 当成了核心竞争力,却忽略了汽车行业最基本的 “稳”。比如有的车型为了追求 “首发”,跳过部分耐久性测试就仓促上市;有的为了堆配置,把未经充分验证的功能塞进车里: 这些看似 “互联网式创新” 的操作,本质上是对安全的漠视。

回归造车安全本质:可以用互联网方式卖车,但绝不能用互联网方式造车,从粗粮成都事故看新能源车企安全初心-有驾
汽车的安全性能取决于哪些方面?_搜狐汽车_搜狐网

02

吐槽新能源车企的 “反安全” 设计

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我觉得有些新能源车企的设计正在偏离 “安全第一” 的初心,反而陷入了 “为了不同而不同” 的误区。

第一个槽点:藏起来的门把手,藏不住的安全隐患

很多次我站在朋友的新能源新车前,都得先问一句:“这门怎么开?” 是按一下、划一下,还是感应一下?有时候折腾半分钟都摸不着门道: 这还是在平平安安的情况下,要是遇到事故,车门变形、电子系统失灵,隐藏式门把手会不会变成 “救命的阻碍”?还好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据悉 2027 年起隐藏式门把手将被禁止使用 —— 这个举措,我必须给满分,因为它守住了 “让车门能随时打开” 的安全底线。

回归造车安全本质:可以用互联网方式卖车,但绝不能用互联网方式造车,从粗粮成都事故看新能源车企安全初心-有驾
一文读懂汽车隐藏式门把手冬季冻结的破冰方法和预防措施 - 智能汽车资源网

第二个槽点:巨大的中控屏,是 “科技” 还是 “安全隐患”?

现在的新能源车,好像比拼中控屏大小成了潮流。有的比平板电脑还大,有的恨不得铺满整个中控台。但汽车不是客厅,中控屏也不是电视,开车时最需要的是 “盲操”:不用低头看,凭手感就能摸到空调开关、后挡风除雾键,这是燃油车几十年积累的安全设计逻辑。

可现在呢?调个空调要在屏幕上划好几下,找个换气模式要翻好几层菜单,视线离开路面的每一秒,都是对安全的透支。有人说 “可以用语音控制啊”,但开过车的人都知道,行驶中用语音控制有多 “糟心”:说 “打开空调”,它可能给你开了天窗;说 “调低温度”,它可能给你切了歌:这种 “与傻子对话” 般的体验,不仅没方便驾驶,反而增加了分心风险。

回归造车安全本质:可以用互联网方式卖车,但绝不能用互联网方式造车,从粗粮成都事故看新能源车企安全初心-有驾

第三个槽点:花里胡哨的方向盘,忘了 “好开” 才是根本

我曾开过一款新能源车,方向盘设计得像 “被啃了一口”,下半部分直接缺失;还有的方向盘做成圆形、六边形,甚至带触控按键。作为老司机,我握着这些方向盘时,第一反应是 “别扭”,第二反应是 “不安全”:传统圆形方向盘能让你清晰感知转向角度,哪怕不看也知道打了多少圈,可这些异形方向盘呢?

更别说那些 “手动换挡拨片”,很多车企把它当成 “高端配置”,可对普通车主来说,需要花时间学习怎么用,还容易误操作。明明传统的挡杆就在手边,简单直接不易出错,为什么非要为了 “酷” 而放弃实用?方向盘的核心功能是 “控制方向”,不是 “当装饰品”,忘了这一点,再花哨的设计都是本末倒置。

回归造车安全本质:可以用互联网方式卖车,但绝不能用互联网方式造车,从粗粮成都事故看新能源车企安全初心-有驾

第四个槽点:为了降成本减线束,丢了百年积累的安全逻辑

最让我揪心的,是不少新能源车企对 “线束” 的态度。传统燃油车的线束总长能达到 2000 米,甚至 3000 米、4000 米 。 这不是浪费,而是安全设计的必要。就像家里的电灯,每个房间都要装独立开关,而不是在门口装一个总开关控制全屋:万一总开关坏了,所有灯都灭了;但独立开关不一样,一个房间的开关坏了,不影响其他房间。

汽车的线束也是这个道理:不同模块用独立线束,哪怕一个模块出问题,其他模块还能正常工作。比如车窗控制系统坏了,不影响刹车;音响系统失灵了,不影响转向。可有些新能源车企把这当成 “成本负担”,号称要把线束总长降到几百米,用极度集成化的模块替代:不是说集成化不好,而是传统车企试过类似方案后,都因为 “安全风险过高” 放弃了:一旦集成模块出故障,整车可能失控,这不是 “降成本”,而是 “赌安全”。

回归造车安全本质:可以用互联网方式卖车,但绝不能用互联网方式造车,从粗粮成都事故看新能源车企安全初心-有驾

03

别让 “冰箱彩电” 盖过安全:车企和消费者都该醒醒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好像陷入了一种 “军备竞赛”:比谁的屏幕大、比谁的座椅软、比谁能装冰箱、比谁能唱 KTV。这些 “享受型配置” 成了宣传重点,可最该被强调的 “安全”,反而被放在了角落。

传统车企百年积累的经验,不是 “守旧”,而是无数次事故、无数次测试换来的安全底线:线束要足够长,是为了模块独立;物理按键不能丢,是为了盲操安全;方向盘要圆形,是为了操控稳定。这些设计看似 “不新潮”,却是保障生命的关键。

而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该反思:买一辆车,到底什么才是第一位的?是坐在车里看电影舒服,还是开在路上能平安到达?是门把手够酷炫,还是遇到危险能立刻开门?新能源汽车的创新,不该是 “放弃安全求时尚”,而该是 “在安全的基础上做升级”:毕竟,再先进的科技、再酷炫的设计,都比不上 “平安” 两个字重要。

互联网能帮车企把车卖得更好,但造车的初心永远该是 “安全”。希望所有新能源车企都能记住:汽车不是 “移动的智能终端”,而是 “承载生命的交通工具”: 丢了安全,再大的流量、再高的销量,都是空中楼阁。

回归造车安全本质:可以用互联网方式卖车,但绝不能用互联网方式造车,从粗粮成都事故看新能源车企安全初心-有驾

作者:刘宏利 资深战略顾问与AI企业应用顾问

免责声明:

1、本文章所引用的所有数据、案例及行业分析均来源于 2022 年 1 月至文章发表日期间的公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官方披露、权威媒体报道及行业研究报告。我们已尽力核实信息的准确性,但受限于数据获取渠道和时效性限制,无法对信息的绝对真实性、完整性和精确性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中涉及的企业经营数据、技术应用效果等均为特定时期的阶段性成果,仅供参考。

2、本文章仅作为企业 AI 落地的案例分享与学术探讨,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商业建议、投资建议或营销决策依据。任何企业或个人依据本文内容进行的营销活动、技术投入或商业决策,均应自行承担相应风险。对于因依赖本文内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文作者及发布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本文涉及的 AI 技术应用案例,其效果受数据质量、应用场景、操作规范等多重因素影响,可能存在技术局限性。人工智能模型的输出结果具有概率性特征,实际应用效果可能与案例描述存在差异。任何企业在部署类似 AI 系统时,应充分评估自身业务需求及技术适配性,并寻求专业技术支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