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57台! 同比增长超97%! 当零跑汽车在9月份交出这份破纪录的成绩单时,整个新能源汽车圈都为之侧目。 这已经是它连续第七个月坐上新势力销冠的宝座,风头彻底盖过了鸿蒙智行。 可就在同一个月,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却赫然出现了零跑汽车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的记录,创始人朱江明也被限制了高消费。 一边是销量节节攀升,一边是突如其来的司法风险,这个矛盾的现象让人不禁要问:零跑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翻开零跑的成长史,你会发现它的崛起速度堪称行业奇迹。 2025年9月25日,零跑宣布累计整车下线达到100万台。 从0到50万,零跑用了整整5年时间;但从50万到100万,只用了343天。 这种指数级增长让零跑成为继蔚来之后,第二家迈入“百万俱乐部”的新势力车企。 根据中汽数研发布的《2025年9月新势力品牌销量》报告,零跑不仅9月份销量达到66657辆,环比增长16.8%,其1-9月累计交付量更是达到395516辆,同比增长128.8%。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懂车帝公布的《9月份汽车品牌销量榜》上,零跑首次挤进前十,排在第九位。 这个成绩意味着零跑已经不再是“others”阵营里的小透明,而是真正进入了主流品牌的竞争序列。 要知道,在这个榜单上,零跑周围环绕的都是深耕市场多年的传统品牌,作为一个成立不到十年的新势力,这个突破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然而,就在这份光鲜的成绩单背后,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的一纸文书却给这份喜悦蒙上了一层阴影。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凌跑汽车商贸有限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朱江明被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 虽然零跑方面立即发表声明,称“在履行期限内足额支付了全部款项”,并表示问题出在“尚未解决的车辆过户事项”上,但这个消息依然在市场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这种矛盾的形象让人联想到零跑独特的产品策略。 目前在售的C10、B01、C11、B10、C16五大车型,每一个都是月销近万的爆款,但又没有出现单月销量突破两万的超级爆款。 这种“多点开花”的产品布局,恰恰体现了零跑“更高配置、更优品质、好而不贵”的产品价值观。 比如定位中型SUV的C10,以不到15万的价格,提供了4739mm的车长和2825mm的轴距,这种“越级”配置确实吸引了不少预算有限但又追求空间的家庭用户。
B01车型则凭借时空涟漪曲面机盖、破风腰线和风刀裙线等设计元素,成功打动了许多年轻消费者,被不少人称为“梦中情车”。 这种精准的产品定位,让零跑在15万级别的市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不过,这种“好而不贵”的策略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车质网的投诉平台上,C10的投诉销量比为万分之16.6,在车型总排名中位列第211名。 2024款车型在近一年内收到了143个投诉,其中车辆跑偏、刹车失灵、动力电池故障等问题较为突出。
这些质量问题与零跑背后的技术支撑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零跑科技董事长朱江明同时是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这家公司在安防领域仅次于海康威视,排名全国第二。 大华在视觉技术方面的积累,为零跑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自主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持。 与此同时,零跑在国际化布局上也走在了新势力的前列。 2023年11月20日,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集团正式完成认购零跑汽车约20%股份的交易。
这笔交易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全球化的大门。 2024年5月14日,由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分别持股51%和49%的零跑国际正式成立,并由Stellantis集团主导运营。 Stellantis集团旗下拥有阿巴斯、阿尔法·罗密欧、克莱斯勒、雪铁龙、道奇、DS、菲亚特、Jeep、蓝旗亚、玛莎拉蒂、欧宝、标致、RAM、沃克斯豪尔等14个汽车品牌,这个庞大的全球销售网络为零跑的出海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盈利能力方面,零跑在2025年8月18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达到0.3亿元。 这个数字虽然不大,但却让零跑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中,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企业。 盈利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一直是个难以跨越的门槛,零跑能够实现盈利,至少证明了其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但是盈利的背后,是零跑必须面对的另一个现实:如何在保持“好而不贵”产品特色的同时,提升品牌的整体形象和溢价能力。 目前零跑的几款主力车型都集中在15-20万元价格区间,这个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利润空间相对有限。 虽然销量持续增长,但单车的盈利能力仍然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零跑还要应对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 在它身后,不仅有蔚来、理想、小鹏这些同期起步的新势力,还有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的电动化转型产品,以及华为鸿蒙智行这样的科技企业跨界选手。 在这个多元竞争的格局中,零跑需要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和优势。
从产品布局来看,零跑似乎采取了“全面覆盖”的策略。 从SUV到轿车,从家用车到个性化车型,零跑都在尝试布局。 这种策略的好处是能够最大程度地捕捉市场机会,降低单一车型失败的风险;但同时也意味着研发投入和供应链管理的复杂度会显著增加。
在技术路线上,零跑强调全域自研,特别是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 这种做法与特斯拉类似,能够确保技术的自主可控,但同时也对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经进入下半场,智能化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零跑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在渠道建设上的混合模式。 与传统4S店模式不同,零跑采用了直营+渠道合作的混合模式。 这种模式既能够保证在一线城市的品牌展示和服务体验,又能够快速在三四线城市实现渠道覆盖。 不过,这种模式也带来了管理上的挑战,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和用户体验的一致性方面。
在售后服务网络建设上,零跑面临着所有新势力共同的难题: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高效、规范的售后服务体系。 随着销量突破百万,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对售后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用户口碑和品牌形象。
零跑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也展现出独特的特点。 与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海外渠道,还可能带来供应链方面的协同效应。 Stellantis作为全球第四大车企集团,在零部件采购和供应链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这些都可能为零跑带来成本优势和质量提升。
但是,供应链的整合并非易事。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核心零部件的稳定供应,同时控制成本,是零跑必须面对的挑战。 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价格波动和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着零跑的生产计划和盈利能力。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零跑展现出技术导向的特点。 从大华股份带来的技术基因,让零跑在电子电气架构、软件算法等领域的研发上具备一定优势。 但是,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零跑需要在管理、营销、服务等多个领域补充更多专业人才。
零跑在国际化方面的布局也值得关注。 通过零跑国际这个平台,Stellantis集团将负责零跑品牌除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全球其它市场的出口和销售业务。 这种模式让零跑能够快速进入海外市场,避免了自建渠道的高成本和长周期。 但是,这种合作模式也意味着零跑在海外市场的掌控力可能会受到限制。
在产品规划方面,零跑似乎采取了相对稳健的策略。 与一些新势力热衷于推出各种概念车和前瞻技术不同,零跑更专注于量产车型的迭代和改进。 这种务实的态度可能更符合当前市场竞争的实际需求,但也可能让品牌在技术创新形象上显得不够突出。
在用户运营方面,零跑面临着建立品牌忠诚度的挑战。 由于定位“好而不贵”,零跑的用户可能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这对建立深厚的品牌情感连接提出了特殊要求。 如何在这些理性消费者中培养品牌认同感,是零跑需要思考的问题。
零跑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也引发关注。 根据公开资料,零跑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保持在较高水平。 这种持续的技术投入对于保持产品竞争力至关重要,但同时也给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压力。 如何在研发投入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零跑必须解决的课题。
在质量控制方面,零跑需要应对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挑战。 随着产量快速提升,如何保证每一辆出厂车辆都达到统一的质量标准,成为考验零跑制造能力的关键。 特别是对于采用大量新技术的智能电动车来说,质量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用户口碑和品牌形象。
零跑在智能化方面的布局体现出其技术背景的优势。 基于大华在视觉识别领域的技术积累,零跑在智能驾驶感知系统方面展现出独特特点。 但是,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不仅有特斯拉这样的领先者,还有众多科技公司的跨界竞争。
在充电网络建设方面,零跑采取了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 这种模式能够快速扩大服务范围,降低建设成本,但也可能带来用户体验不一致的问题。 随着用户基数扩大,充电便利性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
零跑在二手车业务方面的布局也值得观察。 随着首批车辆进入置换周期,二手车残值率成为影响品牌形象和用户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建立完善的二手车流通体系,对于维持品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在资本市场方面,零跑需要向投资者证明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虽然已经实现阶段性盈利,但要维持这种态势并实现持续增长,零跑还需要展现出更清晰的盈利路径和增长逻辑。
零跑在组织管理方面面临着规模扩张带来的挑战。 从初创公司到拥有上万名员工的企业,管理复杂度的增加要求零跑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上进行相应调整。 如何保持创业公司的灵活性和创新活力,同时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是零跑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在品牌建设方面,零跑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传播方式。 与一些擅长营销的新势力相比,零跑显得相对低调。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有效传递品牌价值,建立差异化形象,是零跑需要加强的领域。
零跑在供应链垂直整合方面的尝试也引发业界关注。 通过投资和合作等方式,零跑在核心零部件领域进行布局,这种策略可能带来成本优势和技术掌控力,但也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和管理复杂度。
在售后服务数字化方面,零跑推出了多项创新举措。 通过移动应用和数字化平台,零跑试图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但是,这些创新能否真正解决用户痛点,还需要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零跑在应对政策变化方面展现出灵活性。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和技术标准更新,零跑能够快速调整产品规划和研发方向,这种适应能力在政策环境多变的中国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零跑发布了多项自主研发成果。 从智能驾驶系统到电子电气架构,零跑试图建立技术壁垒。 但是,这些技术能否经得起市场检验,还需要更多用户和时间的验证。
零跑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值得关注。 通过优化设计、规模化采购和提高运营效率等措施,零跑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了盈利。 这种能力在价格战频发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尤为珍贵。
在产品线规划方面,零跑展现出清晰的市场定位。 不同车型针对明确的目标客群,这种精准定位帮助零跑在细分市场获得成功。 但是,随着竞争加剧,每个细分市场的竞争都在升级,零跑需要持续优化产品组合。
零跑在用户体验细节上的投入也引发讨论。 从内饰材质到人机交互界面,零跑在多个细节上进行改进,试图提升产品质感。 这些努力能否打动对价格敏感的用户群体,还需要市场给出答案。
在销售渠道管理方面,零跑面临着标准化和灵活性的平衡难题。 既要保证不同渠道的服务质量一致,又要允许合作伙伴根据当地市场特点进行调整,这种平衡需要精细化的管理机制。
零跑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也值得关注。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普及,数据安全成为用户关心的重点。 零跑在这方面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直接影响着用户信任度的建立。
在应对市场竞争方面,零跑展现出独特的策略选择。 不同于一些竞争对手追求技术噱头或营销造势,零跑更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 这种务实态度能否在长期竞争中获胜,还需要继续观察。
零跑在产能规划方面的布局体现出对市场需求的预判。 通过生产基地建设和产线优化,零跑试图平衡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需求的波动。 这种前瞻性规划对于应对市场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在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方面,零跑需要处理复杂利益平衡。 从Stellantis集团到各地经销商,零跑需要建立共赢的合作机制。 这种关系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战略执行效果。
零跑在技术标准化方面的参与程度也值得关注。 作为行业后来者,零跑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方面的表现,反映了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种参与对于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