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盯着销量“三级跳”,北汽新能源真正的王牌是这个“朋友圈”

朋友们,讲个鬼故事。

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已经不是什么蓝海红海了,这地方就是个蛊盆。

所有车企都被扔了进去,最后能活着爬出来的,才能叫赢家。

大家都在里面疯狂内卷,今天你降八千,明天我送沙发,后天他直接表演胸口碎大石,突出一个血肉模糊。

别只盯着销量“三级跳”,北汽新能源真正的王牌是这个“朋友圈”-有驾

就在这片数字化的角斗场里,当所有人都以为牌桌上的玩家基本固定时,一个大家觉得有点“传统”的老哥,北汽新能源,突然掀了桌子。

2025年10月,单月销量干到3万多台。

这是什么概念?

同比增长112%,环比增长近50%。

更魔幻的是,这哥们从月销1万到2万,再从2万到3万,跟坐了火箭一样,后面这一跳只用了一个月。

这根陡峭到不讲道理的增长曲线,就像一个常年考及格的同学突然考了全班第一,把所有人都干沉默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不科学。

是不是走了什么狗屎运,或者搞了什么“瞎积薄发”的玄学操作?

别闹了,成年人的世界里,尤其是商业世界,所有的一夜成名,都是厚积薄发的蓄谋已久。

北汽这波操作,不是一次偶然的爆发,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教科书级别的“体系化自救”。

它把新能源车这场马拉松,硬生生跑出了百米冲刺的速度感。

我们把这事儿扒光了看,北汽到底做了什么?

其实就三件事:搞定产品,搞定用户,搞定自己搞不定的。

先说产品。

以前大家觉得北汽新能源有点精神分裂,一会儿高端上不去,一会儿低端没人理。

现在它学聪明了,搞了一套“高低杠”组合拳,玩起了“极狐+享界”的双品牌战略。

这套打法,翻译过来就像开一家餐厅,既卖人均一千的米其林分子料理,也卖门口十五块一碗的黯然销魂饭。

高端的“享界S9T”,直接抱紧华为鸿蒙智行的大腿,上来就说自己是“智美全能旅行车”,72小时大定破万。

这是干嘛的?

这是立人设,告诉市场“我上面有人,技术贼牛,品牌贼高端”,专门收割那些追求科技感和品质生活的中产。

另一头,主流市场的极狐就简单粗暴多了。

阿尔法T5,直接把价格干到10.98万起,用上了自研的增程动力,解决了传统增程“抖、吵、馈电肉”这三大祖传毛病,综合续航1200多公里。

这是什么信号?

这是告诉所有还在犹豫的燃油车主和选择困难症患者:“别想了,闭眼买我,要啥有啥,价格还便宜”。

更狠的是极狐T1,直接杀进6到8万的区间,上市首月大定3.5万台。

这个价位,以前是杂牌老头乐和低速电动车的天下,现在一个正规军开着坦克冲了进来。

你看懂了吗?

这一套“主流+高端”的双轮驱动,就像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

用高端品牌享界打品牌、打技术、打利润,用走量的极狐抢地盘、抢用户、抢市场份额。

从7万到40万,无死角覆盖,把选择权直接“喂到嘴里”,让消费者除了掏钱,基本不用干别的。

再说搞定用户。

现在卖车,早就不是“我说你听”的时代了。

你得知道用户在想什么,喜欢什么,甚至比他们自己还懂。

极狐的营销,就突出一个“会玩儿”。

它不像有些品牌,只会干巴巴地开发布会念PPT。

别只盯着销量“三级跳”,北汽新能源真正的王牌是这个“朋友圈”-有驾

它赞助北汽男篮,玩的是情怀和陪伴;新车上市搞脱口秀,玩的是和年轻人同频共振;冠名音乐节,玩的是生活方式的渗透。

这背后是什么逻辑?

是把营销从“花钱打广告”变成了“投资用户情绪”。

车子好不好是一方面,品牌有没有趣,能不能和我玩到一起,是另一方面。

当一个品牌能让你觉得“嘿,这哥们挺有意思”的时候,你就离下单不远了。

光会玩还不够,还得解决用户的核心焦虑。电动车最大的焦虑是什么?充电。没跑了。

很多车企对充电桩的态度,就像对待共享单车,觉得接入第三方就行了。

但北汽想得更深一层,它知道安全感是买不来的,只能自己给。

所以它一边疯狂扩大“充电朋友圈”,接入百万级别的公共充电桩;一边吭哧吭哧地自建了140座极狐超充站。

这逻辑就像什么呢?

就像你谈恋爱,光说“我爱你”没用,你得在对方需要的时候,实实在在地出现。

走到哪,电就充到哪。

这种“把服务体系当产品做”的思路,才是真正把用户当人看,而不是当流量看。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是搞定自己搞不定的。

北汽作为国企,有它的优势,比如资源、定力和制造基础。

但也有它的劣势,比如在智能化、软件定义汽车这块,确实起步晚了。

怎么办?

自己从零开始干?

等搞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北汽的选择非常务实:打不过就加入。

它和华为的合作,不是简单的采购,而是“战略升级”。

这词听着虚,但内容很实:专属团队、专属研发、专属制造、专属质检、专属渠道。

这操作堪称经典。

就像一个浑身肌肉但不会算微积分的猛男,直接请了霍金当自己的大脑。

你出身体,我出灵魂,咱俩合成一个究极缝合怪,出去乱杀。

北汽元境AI大模型,什么AI备车、日程助理,都是这个逻辑下的产物。

甚至联合小马智行搞的L4级Robotaxi都量产下线了。

这是什么?

这就是新时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用最快的方式把短板补成长板,甚至变成杀手锏。

这种清醒和务实,比那些关起门来天天喊着要“自研一切”的头铁玩家,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所以,北汽新能源这波“三级跳”,根本不是什么奇迹,而是一套严密的商业逻辑闭环。

产品上高低搭配,通吃全场;营销上深入用户情绪,建立情感连接;服务上解决核心痛点,提供极致便利;技术上懂得借力打力,用开放换时间。

这种“创业型新国企”的模式,既有国企的底盘和耐心,又有创业公司的敏锐和灵活。

它证明了一件事:在新能源这个修罗场里,所谓的“体系力”,不是说你什么都会,而是说你知道自己缺什么,并且有能力、有魄力,用最快的方式把它补上。

北汽的增长飞轮已经开始转动,但这绝不是终点。

因为在蛊盆里,战斗才刚刚开始。

活下来,只是第一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