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大爆料!
车圈里的大事儿,那叫一个此起彼伏,咱用车社的各位老铁们,都搬好小板凳,瓜子矿泉水准备好了吗?
今天咱要聊的,绝对是劲爆中的劲爆!
吉利,这个名字在国内汽车圈,那可是响当当的。
上半年财报一出来,数据那是真漂亮!
营收破了1500亿,同比增长27%,新能源销量更是直接翻倍,渗透率都干到51%了!
这节奏,简直是在交付纪录上狂奔,估计连吉利自己都得给自己鼓鼓掌。
年度销量目标也顺势往上调了30万辆,奔着300万去了!
这不就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嘛!
但是!
这事儿吧,就像你吃火锅,正吃到一半,突然发现锅里多了点啥。
就在大家伙儿都沉浸在吉利这亮眼的成绩单里时,一个“背刺车主”的热搜,瞬间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你说说,这财报喜人,但热搜却是高管道歉,这剧情反转得,比过山车还刺激!
咱先来捋捋吉利这半年报的“好日子”。
营收1503亿,这数字,得掰着手指头数半天。
新能源销量72.5万辆,同比增长126%,这涨幅,简直是坐了火箭。
吉利汽车品牌,作为交付主力,卖了116.4万辆,同比增长57%,其中银河系列更是以54.8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232%,直接占了吉利汽车品牌销量的47.1%!
这哪是卖车,这是在“倾销”啊!
再看看极氪和领克,合并成极氪科技之后,营收494.5亿,整车营收420.12亿,同比增长8%。
虽然整体净亏损10.5亿,但同比收窄了73%,Q2的亏损更是大幅减少到2.87亿。
而且,极氪科技的综合毛利率都飙到20%了,Q2更是创历史新高!
这说明啥?
这品牌合并,还真有点“1+1>2”的意思,至少在成本控制和利润率上,是看到了曙光。
研发和销管费用率也下来了,这省下来的钱,可都是真金白银啊!
就凭着这销量上的“开挂”,吉利把年度销量目标从271万辆直接上调到300万辆,这自信,杠杠的!
按理说,这时候高管们应该笑开花,吹吹牛,展望一下未来嘛。
可人家桂生悦总,还有一众高管,表现得那叫一个冷静和低调。
不仅坦诚吉利还有三大短板,更是直接就“背刺车主”的事儿,当着全国人民的面道了歉!
这操作,属实是让人看不懂,又觉得挺真诚。
咱就得好好说道说道这“背刺车主”的事儿了。
你说,吉利这几年,品牌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什么几何、翼真,后来又合并成银河,再然后是领克和极氪合并。
这“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好处是多线布局,机会多。
但坏处也很明显,就是内部资源分配容易出现不均,搞不好就“力量分散”,做不到“兵合一处”。
这不,去年李书福董事长就喊话了,《台州宣言》一出,开始搞“一个吉利”的内部整合。
几何、翼真并入银河,领克和极氪合并成立极氪科技,这都是大动作。
安聪慧总也说了,合并后品牌矩阵清晰了,极氪向上,领克向宽,规模效应也出来了,研发管理成本降了,新车、新技术也跟着上了。
但光合并还不够,吉利这步子迈得更大,打算把极氪也“收”回吉利汽车体系,搞“私有化”。
要是股东大会一通过,年底就能完成交割。
这整合力度,不得不服!
说起来,这“背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桂生悦总给咱们掰扯明白了:主要是因为产品迭代太快,价格调整也频繁,导致老车主感觉自己“被割韭菜”了。
他说,如果企业不把产品未来的规划提前告诉大家,就等于剥夺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就会让用户产生“背刺”的感觉。
他这话,说得挺实在,也挺让人反思。
很多车企,为了销量,为了市场份额,有时候确实会忽略老用户的感受。
桂生悦总还在业绩会上代表集团,向车主们道了歉,并且表示已经开始系统性整改。
你看,8月初极氪就公布了下半年的改款计划,还给在售车型推出了限时权益政策,明确说未来6个月内没有重大升级。
这招“打预防针”,效果还挺好,据说新老车主都挺买账。
这不就是“听劝”嘛!
在现在这个卷到飞起的汽车市场,用户的声音,那可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当然,这“听劝”不光是指听用户的,也包括听市场的。
桂生悦总还说了,吉利在积极响应“反内卷”的号召。
不过在他看来,“内卷”不只是价格战那么简单,真正的“反内卷”,是要做好三件事:学习友商的长处,不搞“背后一套”,专心做好自己的事。
这话说得,那叫一个滴水不漏,又暗含深意。
除了“背刺车主”这个让人揪心的问题,吉利还有另外两大短板,也得好好说道说道。
第一,就是出口。
上半年吉利出口了18.41万辆,占总销量的13%,但同比却下降了8%!
这啥情况?
桂生悦总解释说,是出海组织架构、市场调研、产品短缺以及销售结构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跟国内市场的表现比,跟其他友商比,吉利在出口这块,确实得加把劲了。
毕竟,全球化视野,对一个汽车巨头来说,那可是必选项。
第二,就是单车均价下滑。
前面也提到了,上半年吉利的单车均价只有9.55万元,比去年同期少了近1.4万元。
这主要还是跟高端品牌增速放缓有关。
想想也正常,当市场都在卷价格的时候,厂家为了走量,也得跟着“卷”一下。
但如果长期这样,利润空间就会被压缩。
好在,桂生悦总说了,随着旗舰车型的上市,这个情况预计会得到改善。
咱们也只能期待一下了。
最后一个短板,吉利自己总结的是“品牌建设不足”。
这话听着有点谦虚,毕竟吉利在国内的品牌影响力也挺大了。
但桂生悦总的意思是,在品牌建设上,吉利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尤其是在用户沟通,特别是老用户的情感维护上,做得还不够系统。
你看,这几件事儿加在一起,虽然吉利上半年成绩斐然,但高管们却表现得如此“如履薄冰”,甚至还主动“引火烧身”,跑到热搜上去道歉。
这到底是为啥?
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吉利高层的一种“清醒”。
他们知道,眼前的成绩只是暂时的,市场的风向随时都在变。
尤其是现在这个阶段,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消费者对品牌、产品、服务的选择也越来越挑剔。
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内部问题,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那再好的财报,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人心的问题。
一个品牌,如果让自己的老用户感到“寒心”,那即使新用户来了,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品牌忠诚度。
而且,吉利现在正在大力整合内部资源,推进“一个吉利”的战略,这本身就需要强大的内部凝聚力。
如果连最基础的用户信任都出了问题,那这个整合的根基,怕是也要动摇。
所以说白了,吉利高管们这次的“道歉”,与其说是“背刺车主”,不如说是“主动止损”,并且是向用户示好,展现出一种“用户至上”的态度。
这种态度,在现在这个“内卷”的市场里,反而是一种“反内卷”的智慧。
想一想,当友商还在为销量数据沾沾自喜,或者还在为降价促销“内卷”的时候,吉利却在反思自己,在跟用户沟通,在调整策略。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跑在前面的,不一定最后能笑到最后。
只有那些能保持清醒头脑,不断调整步伐,并且赢得观众掌声的选手,才能真正抵达终点。
这事儿,你说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吉利这波操作,是真敢!
既有亮眼的财报,又有坦诚的道歉,还有对未来的规划。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真正的强大,不是不犯错,而是犯错后敢于承认,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和成长。
至于吉利能不能实现300万的年销量目标,能不能在出口和品牌建设上取得突破,咱们拭目以待。
但至少,他们这次表现出来的“听劝”和“反思”的态度,已经赢得了不少好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