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天咱们聊点儿扎心窝子的话题!
最近,不少朋友向用车社吐槽,说蔚来这波操作,有点“过河拆桥”的意思。
说白了,就是当初为了卖车许下的甜头,现在想赖账了。
具体情况是,一些早期购买蔚来的车主,突然被告知,原先承诺的“终身免费换电”、“终身质保”,要被取消了!
这消息一出,车主们的心情可想而知。
当初,大家伙儿可是看中了蔚来这份“一诺千金”的承诺,才咬牙掏出真金白银,支持国产品牌。
现在,一句“情况有变”就要推翻约定,这换谁能接受?
事情是这样的:河南的高先生,2020年入手了一辆ES8,至今行驶了28万公里。
江苏的王先生,他的ES6开了两年,里程数也达到了35万公里。
这两位车主,都被蔚来以“车辆用途超出家用范畴”为由,剥夺了原本享有的权益。
更让高先生感到不解的是,蔚来客服给出的理由是:“您近一年行驶里程超过17万公里,平均每天450公里,这已经超出了一般家庭用车的需求”。
这话说得,好像当初签合同时,明确规定了每年行驶里程的上限似的!
这难道不是店大欺客,随意解释合同吗?
王先生更是觉得冤屈。
他压根没用车辆从事营运活动,纯粹是蔚来的忠实拥趸,积极参与官方组织的自驾游活动,足迹遍布各地。
为了自证清白,王先生提供了大量的住宿订单,试图证明自己并非“跑黑活儿”,但蔚来方面依旧不予认可!
这事儿,用车社觉得,颇有几分耐人寻味。
首先,这份“终身”承诺,究竟能维持多久?
咱们不妨细究一下“终身”二字的含义。
在法律层面,这并非可以随意解读的含糊概念。
蔚来当初承诺的“终身质保”、“终身免费换电”,是实实在在写进购车协议的。
如今,一句“超出日常使用范围”就要单方面解除合约,总该拿出令人信服的依据吧?
这份依据何在呢?
无论是《车主权益告知书》,还是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都未曾明确界定“日常使用范围”的具体标准。
难道这所谓的“日常”,完全由蔚来说了算?
那么,这份“终身”承诺,岂不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毫无实际意义?
用车社认为,蔚来在此事上的处理方式,有失妥当。
不能只顾着在销售环节夸下海口,到了真正需要兑现承诺的时候,就玩弄文字游戏,逃避责任。
这与“画饼充饥”又有何异?
其次,日均行驶450公里,就等同于“营运”吗?
咱们再来探讨一下“日均450公里”的问题。
用车社身边也不乏需要频繁出差的朋友,一年下来行驶十几万公里,实属正常。
难道仅仅因为行驶里程较多,就断定他们从事营运活动吗?
更何况,当下新能源汽车备受青睐,许多人购车的目的就是为了享受自驾游的乐趣。
驾驶蔚来,载着家人,一路驰骋,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也算是“营运”吗?
用车社认为,蔚来不能仅凭“日均里程”这一单一指标,就武断地认定车主从事“营运”。
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车主确实存在跑网约车或其他营运行为。
否则,这岂不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指责?
再者,这起风波,责任究竟归谁?
追根溯源,这起事件的症结在于购车合同条款的含糊不清。
起初,蔚来为了吸引消费者,极尽溢美之词,诸如“终身”、“不限里程”、“不限年限”等承诺,听起来无比诱人。
然而,在实际的合同文本中,对于这些承诺的具体细节,却缺乏明确的界定。
这就为日后的纠纷埋下了伏笔。
用车社认为,蔚来有必要深刻反思,当初的营销策略是否过于激进?
在追求销量增长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对用户的长期承诺?
当然,也不能将全部责任都归咎于蔚来。
或许,确实存在部分车主过度使用车辆,甚至从事营运行为的情况。
但是,对于这些情况,蔚来应当采取更为合理、透明的方式加以处理,而非简单粗暴地取消所有权益。
这起事件,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用车社觉得,这件事至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1. 购车时,务必仔细审阅合同条款。
不要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务必将所有约定都落实到书面协议上。
特别是对于“终身”、“不限”等字眼,务必详细了解其具体的限制条件。
2. 切勿贪图小利。
天上不会掉馅饼,商家也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如果某款产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行情,务必提高警惕,很可能存在猫腻。
3. 坚持理性消费。
购车是为了提升生活品质,而非为了满足虚荣心。
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车型。
切勿盲目追求高档品牌,更不要为了面子,给自己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正如《礼记·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蔚来若能正本清源,妥善解决此事,方能重拾用户信任,行稳致远。
最后,用车社想说,蔚来这次“一刀切”的做法,确实让老车主们寒了心。
希望蔚来能够正视问题,拿出诚意,与车主们坦诚沟通,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毕竟,信任是品牌立足的基石,如果连承诺都无法兑现,又何谈品牌价值呢?
各位车友,对于此事,你们有何高见?
如果当初销售向你承诺了“终身免费XX”,结果事后反悔,你会如何应对?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共同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