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被多家巨头宣称最快今年年底量产、续航可达1500公里,数千万新能源车主心里一紧
你能理解这种复杂心情,明明刚把车提回家,信息流里又刷屏“1500km、全固态、年底量产”,像有人在耳边念叨:你这车要不行了
最近的新闻密度的确吓人:海外有车厂喊明年小批量装车,国内上下游加速跑,A股相关板块集体躁动
国轩高科的全固态中试线贯通、良品率说到90%,孚能科技建成全固态小试线,年底要交付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做验证
9月18日,松下能源又放话要在2026年度出全固态样品,赣锋说固态电池已经上了一些试装车,还给无人机和eVTOL做供货
舆论一波接一波,像是技术革命已经冲进了车库
为什么大家如此上头,其实很好理解:固态电池把续航和安全这两件事,几乎一把梭哈
眼下主流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大多在180到220Wh/kg,车企想再挤出点续航,只能在堆料和效率上见缝插针
而全固态换金属锂负极、用高镍正极,理论能量密度拉到300到400Wh/kg,账面上跑到1500公里不是天方夜谭
实验室里还给了一个看起来漂亮的数字:循环一万次还能保持九成容量
更现实的好处,是固态电解质从源头上弱化了“热失控”的火灾风险,这对用户的安全感,是说不尽的分量
但做技术的人兴奋,开车的人不一定开心
我身边的老张,2022年咬牙花了三十多万买了台标配大电池的车,跑高速原地焦虑也少了很多
他最近看着二手平台上同款挂价一路往下,苦笑着说:早知道这样,我就再等一年
其实这不是个例
2020年,续航四百公里的纯电算“香”,如今二手市场里同类型车躺了一地
当“1500km”被反复喊出,二手价格的预期就被往下拽了一把,人心比账本下跌更快
更让人憋闷的是信息不对称
买车那天,销售只会告诉你“现在已经很成熟了”“电池衰减可控”“还有置换补贴”
至于下一代产品什么时候落地,能不能换电升代,几乎没人敢说死
你不买,担心新技术真落地;
你买了,又担心第二天“量产”新闻就来了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升级夹缝期”,消费者往往只能凭感觉下注
不过,冷静一点看,所谓“年底量产”,更多时候是“中试、小批量、样品出货”的另一种表述
2017年,有的车企就说要把全固态装车,时间表一改再改
到2025年9月,行业的真实进度大致是:有人做通了中试线,有人拿到了不错的良品率,有人准备明年送样,但距离大规模装车、全国铺开,还隔着良率、成本、供应链协同和标准体系
这不是泼冷水,是制造业的常识
就像氢能汽车当年被捧上神坛,可加氢站建不起来、系统成本压不下去,脚步慢了下来,概念热潮终要回归现实
资本的嗅觉是另一个维度
今年9月,固态电池板块一路走强,有的个股像坐火箭,上海洗霸甚至涨了近三倍
热钱追逐的速度向来比技术攻关快得多,二级市场的情绪不等于量产的进度
我理解所有人的兴奋,但也得承认,很多“量产”新闻背后,确实有投融资和招商的冲动在推波助澜
技术要一层层验证,股价可以一日三连板,节奏天然就不在一个频道里
即便如此,谁先把全固态做成规模化生产,谁就握住了下一个十年的话语权,这点没悬念
当年从燃油车跳到电动车,就是动力电池上的技术跃迁带来的结构性洗牌
日产、德系那座大山看起来很稳,可被比亚迪这类在电池上快跑的玩家从根基上改写了秩序
历史不一定重复,但总是押注那些真能把实验室样品变成百万颗良品的企业
时间表怎么判断更靠谱?
我更倾向于把几类信息放在一起看
有研报判断,全固态正稳步迈向产业化导入阶段,预计2027年全固态电池设备的增量市场能到25亿元,2030年扩到273亿元
财经人士屈放的说法也很接地气:全面市场化至少还要三到五年,短期就是半固态不断积累、爬坡
这期间,还会有政策在旁推一把
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已经发布,将在2026年7月1日实施,这可能成为产业化节奏的准绳,逼着全链条把安全、寿命、可追溯这些硬指标做实
那普通人现在买不买?
我的建议很朴素
你要是立刻就需要一台车通勤、拉娃、跑业务,别被“1500km”卡住手脚,性价比合适就买
现有液态电池的成熟度、保修、充电网络,叠在一起是可见的体验,不是一句“下一代”能替代的
你要是对续航极致敏感、又不急用车,确实可以等等半固态更厚的版本,关注2026到2027年那一波产品
如果你担心贬值,考虑租赁、订阅、长租,或挑那些电池终身质保、支持官方回购的品牌,至少稳住心态
还有一点别忽视,软件和热管理的优化对能耗影响也很大,别把所有希望都压在电池形态上
行业层面,我更愿意看到的是少一点“口号式量产”,多一点“老老实实打样”
你看现在的进展,其实是好消息和好问题交织着:有人把中试线跑顺了,也有人卡在成本与工艺的死胡同里
只要承认这是个三到五年的硬仗,企业就会把“可交付”摆在“可发布”前面
到那时,所谓的“被背刺感”就会减少,因为预期管理做扎实了,消费者知道等多久、等什么、为什么等
当然,市场的情绪还会反复
每次大厂发布会,通讯稿里都会有“里程碑、突破、引领”的词儿,股价也可能再躁一轮
但你别把新闻稿当交付清单,别把样品出货当全系上车,这两步之间,常常隔着一整座工艺山
就像我们习惯了被“发布会语境”鼓动,后来才懂得:真正改变生活的,是可规模生产、可用可修可回收的那一代产品
最后说句心里话,技术值得期待,焦虑也不必放大
固态电池会来,但不以微博热搜的节奏来,它以工厂良率、热管理设计、供应链协同、法规门槛的节奏来
别急,等它真走进你家车位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不是一条新闻,而是一台能开十万公里还放心的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