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刚刚过去,中国汽车圈直接爆发了一次轰轰烈烈的销量大比拼。
比亚迪7月汽车销量又一次站上34万辆高点,小鹏汽车、理想汽车也创下历史新高,小米、零跑“新玩家”集体发力,表现亮眼。
每年8月初,车企们把前一个月的销量摆上桌面,这天成了一场看数据、比肌肉的公开大赛。
7月这张“成绩单”,就像中场哨声一响,谁落后、谁领先,一目了然。
比亚迪依旧大哥大,一个月能交34万多辆新车,几乎顶得上一个中小城市的人口了。
小鹏这波更狠,单月交付3.7万辆,直接刷新了自己的交付纪录。
想想去年大家都在为“价格战”拼命,现在突然齐刷刷开发布会,宣布“价格内卷”到此为止,直接启用新策略。
场景切换得也是够快的。
其实整个7月之前,大家还都在热议:新能源车市场还会不会继续降价?
头部品牌强行出清库存,各种优惠乱飞,基本就是清理战场。
比如那几天,特斯拉Model3能便宜8千块,奥迪Q5L甚至裸车跌到了25万,奔驰C级都让利12万,合资SUV最低也冲到9万以下。
很多消费者一边观望一边按耐不住,谁也不想当那个多花冤枉钱的“最后接盘侠”。
有个朋友苦等许久,终于在月底咬牙买下,结果提车第三天才知道新政策出来了,瞬间又降一万,还白送保养,说起来又好气又好笑。
2025年7月的销量大战里,传统巨头和新势力其实都拿出了“必胜”的架势。
比亚迪这次销量依然踏实得可怕——也不是没软肋,但它的体量在那里,新能源硬件和外销能力都很扎实。
344,296辆的新车里,纯电卖了177,887辆,混动也有163,143辆,几乎各占半壁江山。
这种均衡的打法,能撑到今天,不是没有理由的。
吉利这次也很能打,单月销量23.77万辆,同比暴涨了58%。
行业老炮还是有派头的。
极氪、领克这两个品牌分开算,极氪7月份卖了1.7万辆,领克更猛2.72万辆,两家合起来就小4.5万辆。
连环出击,五个月月销都能稳定在4万台以上,做一个安稳的“第二梯队”玩家。
新能源新势力的故事就更热闹了。
小鹏汽车一个月干到36,717台,同比暴涨229%,环比也涨6%,让很多人直呼“想不到”,今年1-7月交付23.4万辆,大家之前都觉得它掉队了,这一下又追了回来。
理想汽车也同样给力,7月交付了30,731台,累计已经卖出去136万辆,算得上理想这个名字的真正应验了。
小米这新晋选手还真不简单,去年上市首款车试水,舆论场一片热闹,谁都盯着它首秀能不能稳住,如今公布数据,7月又卖出去3万多台,热度一点没掉。
身边有小米老粉前脚刚提车,后脚就拍一堆照片发朋友圈,口口声声说自己“终于赶上新势力首批”,满脸都是赢麻了的状态。
零跑汽车也挺意外,首破5万大关,比自己去年同期涨了一倍还不止,不再是那个被质疑的“小透明”。
再把镜头挪向传统大厂和次梯队。
广汽埃安合着卖了2.6万元,表现算是平稳;智己汽车7027台,还属于稳步爬坡的阶段;蔚来呢,这回交付21,017台,品牌内部拆分成蔚来、乐道、Firefly三条线,双箭齐发累积总交付已经达到80多万台。
拉长时间轴,其实中国车市这两年早已不是单纯靠“价格战”能决定一切。
年初那波堪称“史上最卷”的血腥降价潮,让市场充满了割韭菜和焦虑。
大家都在抢最后几波燃油车的红利,新能源巨头又拼命加速推新,汽车圈就像一锅沸腾的洗牌局。
“价格战”退场之后,集体响应国家反内卷号召——这才有了7月这一波相对理性的成绩单。
说起来,价格确实刺激,头部车企能守住底线。
但对尾部和弱势品牌,杀价换市场的剧情根本玩不起。
去年降价时,有的车企为清国六A库存几乎把盈利卖光了。
部分品牌撑不住直接退出,还有的坚守“最后一口气”。
消费者受益了,高端品牌的车价都开始接地气,可企业压力有增无减。
纵观整个7月,最大看头其实是行业分层和洗牌节奏的进一步加快。
行业研究人士分析,如今新能源赛道已经分出三大梯队。
第一梯队是比亚迪和上汽这样销量过百万的老玩家,不仅国内赚得多,海外市场也有份儿,新能源+全球化双突破格局很清晰。
第二梯队是广汽、北汽、吉利这种50-100万辆阵营,转型压力大,销量爬坡不稳,被夹在头部和新势力中间。
第三梯队就更加悬殊,基本是零跑、理想、小鹏这样年销量在五六十万以下,“爆款”和营销能力成了生死线——有能力引爆市场才能活下去。
个人觉得,这场销量大比拼最真实的意义,其实藏在“产品和决策双重进化”背后。
比如现在车企不再单纯比价格,更多地在拼快充、续航、智能辅助驾驶这些“硬科技”。
像小米YU7Max赛道测试刹车片起火,虽说官方解释合情合理,可消费者和网友的质疑声音没断过。
你说是安全问题还是行业难题?
其实让人反思的是:新势力车企想弯道超车,原材料和设计是否真能扛得住长期考验?
毕竟一场赛事的偶发起火就能引发千层浪,谁都受不了失控的品控事故。
再看7月销售数据,不单纯是数字的涨跌,其实关系到每一家车企接下来的生产、营销策略。
比如有的品牌销量掉队,苦苦支撑库存,只能加大促销投放,甚至重新调整生产线,员工压力肉眼可见。
也有品牌销量理想,趁势加码扩产、推新,融资、扩招都跃跃欲试。
对于市场来说,这无疑带来更多选择和价格浮动,对消费者来说,谁都想捡个“便宜又高级”的新车,但买早买晚心里始终边算边踌躇。
背后的一组数字让我记忆深刻——2025年新能源市场的整体利润率已经滑落到4.3%。
什么意思?
就是你车卖再多,企业实际赚到兜里的钱其实越来越少,大饼摊得大了,但一口都得仔细斟酌。
行业圈内也在警告:品牌太多、竞争太拼,把利润耗到底,最终一定要合并、要淘汰,要优胜劣汰。
有趣的是,新老势力的PK赛从没停止过。
回头看上半年,像比亚迪、小米、小鹏等在产品结构、品牌打法、出海通道全线布局,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小米刚上市那几天,光是锁单都破纪录——18小时24万辆,连老手也得庆幸自己没轻敌。
零跑、理想、小鹏更是把“爆款”做成常态,一旦节奏慢下去,焦虑直接蔓延到股价、供应链、渠道管理各个层级。
智能电动、服务体验、生态构建,这些以前听着像宣传的词,如今都成了拼刺刀般的实操。
7月这份成绩单,还藏着不少故事。
在车市的每个展厅、4S店、直播间,每一台新车的交付背后都有奋斗的员工、有追逐最新科技的车主,也有不少试图弯道超车的新势力“造梦者”。
有业内朋友开玩笑:现在做汽车,拼的已经不止是资金和效率,其实比的是谁有耐心做长线,有勇气跨出舒适区,谁能真正把安全和智能体验扎实到每个细节里。
毕竟数据好看只是开始,谁都怕舆情、怕挫败,更怕一夜之间成为行业的反面教材。
说到底,新能源车市场如今的格局,真的很像赛道上的长距离接力。
每一个跑过终点的车企,不只是交卷,也是下一轮创新和竞争的起点。
34万辆、5万辆、3万辆,这背后的汗水和博弈外人常常看不见。
只不过,这一场比赛还远远没有终点——对于中国汽车来说,真正的大赛还在后面。
谁是下一个爆发点,谁是最后的赢家,每一个数据增长背后,都值得我们揣摩和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