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汽蓝谷8月份的销量数据,看到同比增长了3%多点,咱第一反应是不是“哎哟,这不是挺好的嘛,还在涨”?可仔细一琢磨,这增幅其实有点心虚。现在新能源车早就成了香馍馍,马路上不是满眼特斯拉就是比亚迪、理想、小鹏,连蔚来、哪吒这种新势力都叫得挺响。北汽蓝谷这点增长,真没给人“惊喜”的感觉。
咱加一问:销量涨了,到底图个啥?数据光好看就完事儿了?坦率说,北汽蓝谷这几年的路子其实挺让人头大的。曾经北汽新能源也是新能源老大哥,但这些年折腾着折腾着,被一群后来者插队甩开了不止一条街。这回靠着8月份的13530辆,涨了个3%,还不能自信太早。你看看旁边儿的比亚迪,现在一个月都卖十来万辆,人家玩的是规模效应,打得游刃有余。
然后极狐提到的多次,得承认,这波操作确实把极狐给炒了起来。极狐怎么个亮点?挺简单,一个词儿——“性价比”。你别管S5、T5、S6、T6还是考拉,基本就混在10到30万这个区间。新上的T1,6万多起价,直接奔着年轻人和首购用户,市场嗅觉还是灵敏的。
但问题来了:新能源这点儿价格战,谁不会打?除了拉低利润外,品牌溢价咋办?你买辆极狐图啥?配置?那新势力能卷得你怀疑人生。价格?人家零跑什么的底线比你还低。续航?比亚迪刀片电池你怕不怕。靠降价拼命销量,长远能行吗?会不会变成用未来赔掉眼前?
聊到享界,这是个更有意思的角色。跟华为合作,高端纯电,走40万以上市场,S9和即将上市的旅行版S9T。乍一看,这有点像蔚来原先走的路子,堆料、智能、认准消费升级。但老百姓掏40万买电车,还不选更有名气的BBA、再不济也看下理想L9、极氪啥的?品牌影响力不光靠技术,还得靠“历史故事”和情怀沉淀。
说到这,就绕不开另一个关键:卖越多、亏越多。这也是看数据提心吊胆的地方。今年1-8月,卖了快9万辆,营收破90亿,账面亏了23亿。每卖一辆车都要倒贴,毛利率还是负数。咋整?咱不能光盯销量吹牛,背后账本一翻就知道:规模没带来利润。
这里有个本质问题:为啥新能源车企都得烧钱竞赛?现在你不卷配置、不送智驾、不快推新品,没人搭理你。想突围只能靠创新,而创新意味着砸钱。跟着新势力卷研发、卷渠道、卷体验店、卷售后服务,哪一样不贵?但市场却更宠价格,动不动就是几千块降价,这利润空间一点点被挤干。企业把车价压进了地板缝里,还得保证投入,不亏才怪。
你说极狐,现在做的都是“以价换量”这件事。没办法,生存第一,活下来是硬道理,谁不是这样过来的?但“量”能撑多久,这是未解之题。极狐碰到的挑战也好理解:普通用户买极狐,图的是高性价比。但线下体验、售后服务、新意科技这些方面,也得匹配得上才行。否则,车主第一年交个朋友,第二年跑去买理想L7,你费的劲全给别人做了嫁衣。
再往大了说,新能源车市今后会不会越来越像手机行业?前几年百花齐放,现在剩下就是苹果、三星、华为、国产几家卡位,其他的小弟弟自主品牌慢慢边缘化。车这一票事其实更惨烈,技术迭代快,翻车代价高。极狐、享界、北汽新能源这仨牌子,哪个能顶起北汽蓝谷这个招牌,未来真不一定。
再就是与华为的合作,表面上看,带动营销,给产品镀金,的确对享界助益很大。可华为在新能源车领域也不是专属,只要是愿意谈的车企都能交个朋友,问界跟赛力斯合作也走到了前面。华为能给你带来“智能”光环,但最后拼的是自己的软硬实力。就像大家手机换了华为芯,还是在比UI流畅度、拍照、信号一样,你得真把产品弄好,用户才买单。
大家不妨想一想,现在消费者对新能源的要求,早就不是以前“能开起来就行”。电池安全、续航能力、智能驾驶、售后保障、充电设施,样样都挑剔。而现在市场上卷得最厉害的是中低端,极狐打的主要战场,也难免陷入恶性竞争。极狐能不能从一堆“白菜价”里杀出来,靠独立技术和服务站稳脚跟?这是个大问号。
再说句直白的,车企燃烧钱换未来这模式,说到底是看哪家资本能扛得住。北汽蓝谷财报亏成这样,假如资本市场没信心了,投资机构一松手,这摊子怎么办?你哪怕有再多技术,再多新品规划,没人送钱,一切白搭。极狐要想脱离“生死线”,不能光靠卖便宜,更得有研发创新、服务升级、品牌溢价这些硬核本事。否则,每卖一辆都赔,挣到手的全填了“补贴坑”。
有人会问,市场环境是不是永远这样?我的看法,过了这两年血拼后,新能源车行业必然迎来“淘汰赛”。剩下的头部品牌能活得更舒服,别的中小品牌可能就被“大鱼吃小鱼”。对北汽蓝谷来说,眼下先活下来,但要快速积累核心能力和高端品牌标签,不然只能沦为价格链底端,每天忙着打鸡血打折,回头看资本账,谁都头大。
最后回到市场本质,新能源车卖得是“未来交通工具”,但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买车还是拿自己的血汗钱“投票”。你这车真有技术、体验有保障、价格还算公道,那就有活路。否则,别光盯着销量小涨,亏损才是真的硬伤。眼下卖多没意义,等啥时候“多卖一辆不亏反赚”,这日子才算真正翻篇。
我觉得北汽蓝谷眼下面临的,是全行业的共性压力。做大销量容易,做出高质量、高利润、自带品牌光环的产品,还得慢慢熬。市场啊,淘汰来的时候不会跟你讲情义。当务之急,是别光盯着数据放鞭炮,得静下心来,把每一台车做到“值得信赖”,这样才能在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不被市场遗忘。说白了,北汽蓝谷不缺增长,缺的是长久的护城河。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