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乘用车零售销量排行榜出炉。
五菱宏光MINI EV,61506辆
吉利星愿,44239辆
轩逸,33903辆
小米YU7,33662辆
博越L,32942辆
秦PLUS DM,27674辆
速腾,25038辆
海鸥,24706辆
RAV4荣放,23213辆
朗逸,22422辆。
第一名、第二名没有啥悬念。
作为几万块钱的A0级买菜车,销量好也正常。
买这些车的朋友,多半都是第二辆车。
一辆油车,用于长途跋涉。
一辆小电车,用于日常代步。
非常完美的组合!
所以,其月销量过6万也正常。
就是,比亚迪海鸥销量下跌的也太快了吧。
这款车,曾经也是稳居Top3的存在。
月销量一度达到了56156辆。
现在却只能排在第8名。
而排在第三名的轩逸,真是让人意外。
都说油车不行了;
都在说日系车也不行了。
结果,日产轩逸,卖了33903辆。
居然超过了小米YU7。
也超过了比亚迪秦PLUS DM-i。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说大家喜欢A级燃油车吧?
那曾经霸榜的卡罗拉、雷凌呢?
排行榜上前100名连它们的影子都看不到。
却偏偏只有轩逸留了下来。
这简直有点不可思议。
个人认为,主要有2个原因吧。
而且,第一个是主要原因。
原因1:“盲目跟风”下的“从众心理”!
我们都知道,国产新能源汽车全面崛起后。
也给了消费者买车时更多的选择。
面对眼花缭乱的车型。
以及全网各种新技术、新设计、炫酷功能满天飞时。
也增加了消费者选择车的成本。
那么,对于一些不怎么懂车,也不愿意花时间成本去学习,去了解对比各种车型的消费者,“盲目跟风、从众心理”就成了他们降低决策风险的理性选择了。
因为,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信息不对称”很严重。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汽车是一个昂贵且复杂的大件商品。
他们不像车评人或爱好者那样能深入研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电系统、智能化、辅助驾驶……。
当面临海量信息无从下手时,最简单可靠的做法就是:看别人都买什么?我就买什么。
因为,销量高 ≈ 市场认可度高。
轩逸一个月卖3万多辆,国内累计销量突破500万辆,这个销量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背书,意味着这辆车经过了市场的残酷检验。
因为,保有量大 ≈ 后续成本低。
超过500万的保有量,意味着大街上任何一个修理厂都会修,配件满大街都是且便宜。
因为,保有量大 ≈ 保值率高。
正因为保有量大、口碑好、需求旺盛,轩逸的二手车保值率非常高,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新车的销售,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就拿比亚迪秦PLUS来说,你三年前13万买的次顶配,现在只能卖4万。
你三年前10万块钱买的轩逸,现在还能卖5万,差距还是挺大的!
在选车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不如直接选择那个“最不会错”的选项,这确实是一种高效的决策策略。
原因2:轩逸本身,最大的优势就是“皮实可靠耐用”。
皮实耐用,可靠,何尝又不是家庭用车的核心刚需。
这一点也是轩逸的立身之本,也是其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日产在中国几十年积累的“舒适、省油、可靠”的口碑,已经成了一种品牌资产,到2025年依旧好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买发动机送车”的平民版。
轩逸搭载的HR16发动机,历经多年迭代,技术可能不尖端,但它的核心优势是:极其稳定、故障率极低、油耗非常经济。
对于家庭用户,动力“够用”远比“强劲”更重要,省油、不爱坏才是真金白银的实惠。
2. 平顺的驾驶感受。
CVT变速箱虽然缺乏驾驶激情,但带来的平顺性和低油耗,完美契合了家庭用户(尤其是后排的家人)对舒适性的要求。
3. “移动大沙发”名不虚传。
轩逸的座椅舒适度在同级别中几乎是天花板级别的。对于经常需要带家人出行、或者上下班通勤要忍受拥堵的人来说,一个舒适的座椅比什么激进的外观设计都来得实在。
4. 同级别最大的空间
轩逸的后排空间和后备箱空间在同级别中优势明显,完美满足了家庭对乘坐和载物的需求。
所以说,这款车的优势,也决定了它累计销量超500万辆,然后,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跟风的人越来越多,销量也就越来越高。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价格,七八万块钱,不到10万块钱,就能够买到一辆不错的家用车。
最后,还有人说,轩逸月销量30000多辆,为啥大街上看不见几辆。
反倒是比亚迪秦PLUS,感觉满大街到处都是!
这又是什么原因?
综上,在2025年,轩逸还能够月销3万多辆,确实算一个奇迹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