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当“门外汉”喊出“干掉特斯拉”时,没人当真
2019年上海车展,比亚迪展台前,王传福攥着刚发布的刀片电池样品,对围上来的记者说:“特斯拉的电池不安全,我们的刀片电池,能把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拉到新高度。”
彼时,特斯拉Model3刚在国内热销,马斯克的“火星梦”刷屏全网,而比亚迪还被不少人贴上“低端、技术老旧”的标签。现场有外媒记者笑着追问:“您觉得比亚迪能超过特斯拉吗?”王传福没抬头,手指用力捏了捏电池外壳:“不是能不能,是什么时候。”
没人想到,5年后的2024年,比亚迪以427万辆的全球销量,直接超越特斯拉登顶全球新能源车企冠军,其中海外销量突破80万辆——这个曾被嘲笑“不懂造车”的电池厂商创始人,硬是用“技术死磕”,把中国汽车业的“弯道超车”变成了现实。
1995年深圳出租屋:250万赌一把,要掀翻日本电池霸权
王传福的“破局基因”,早在创业初期就刻进了骨子里。
1995年,30岁的王传福刚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辞职,揣着250万元启动资金,在深圳龙岗租了间不足200平的出租屋,门口挂块“比亚迪实业”的木牌,就敢对标日本电池巨头。
彼时全球镍镉电池市场,三洋、松下、东芝垄断了90%份额,一套生产线要几千万,原材料也被日本企业把控。有人劝他:“做个电池代工厂,赚点差价就行。”王传福却把团队拉到出租屋中央,指着地上的手工焊接工具说:“他们用机器,我们用‘人+简易设备’,把成本砍一半。”
那段时间,他带着10个工程师睡在车间,白天拆日本电池逆向研发,晚上手工焊接电芯。最苦的时候,团队连续72小时没合眼,有人累到焊枪掉在地上,王传福捡起来接着焊:“再坚持一天,就能测出最优配方。”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成了转折点。日本电池厂商因成本高被迫涨价,比亚迪却以比日本产品低40%的价格,拿到了摩托罗拉的订单——靠的就是“手工+半自动”的独特模式:机器做不了的精细活,让熟练工人用特制工具完成;能标准化的环节,用自制设备替代进口生产线,成本直接压到日本厂商的1/3。
到2000年,比亚迪已经占据全球镍镉电池40%的份额,三洋不得不主动找上门谈合作。签约当天,王传福站在工厂门口对员工说:“今天不是我们输了,是我们证明,中国人也能做全球最好的电池。”
2003年的“疯子决策”:花2.7亿买个快倒闭的汽车厂,全行业反对
如果说做电池是“顺势而为”,那跨界造车,在当时所有人看来都是“自寻死路”。
2003年,王传福突然宣布:用2.7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这家濒临破产的国企,只剩一条老旧的微型车生产线,一年销量不足万辆。消息一出,质疑声炸了锅:
比亚迪股东联名反对:“电池和汽车完全是两个行业,2.7亿扔进去就是打水漂!”
汽车圈大佬直言:“王传福就是个门外汉,造汽车不是拼电池,是拼底盘、发动机,他懂吗?”
连合作多年的摩托罗拉都发来问询:“你们还要不要做电池了?”
王传福却有自己的逻辑:“未来的汽车,就是‘四个轮子+一块大电池’,电动化是必然趋势,现在不进场,以后连门都摸不到。”
收购后的第一个月,他带着电池团队扎进西安工厂,却被现实泼了冷水:秦川汽车的工程师根本不信“电池能当汽车动力”,有人私下说:“一个做电池的,还想教我们造汽车?”王传福没争辩,直接把工厂的会议室改成实验室,把比亚迪的电池装到秦川的微型车上,反复测试续航和安全。
2008年,比亚迪首款新能源汽车F3DM上市,却遭遇“滑铁卢”:续航只有100公里,冬天掉电严重,上市半年只卖了300多辆。经销商找上门要退货,团队里有人建议“放弃混动,专心做燃油车”。
王传福把所有高管叫到测试场,亲自开着F3DM在雪地里跑了一圈,下车时冻得满脸通红:“续航短,我们就改进电池;冬天掉电,我们就加温控系统。新能源这条路,再难也要走下去。”
就是这份“轴”,让比亚迪在2012年迎来转机——搭载自研磷酸铁锂电池的秦DM上市,续航提升到300公里,百公里油耗仅1.6升,第一年就卖了1.5万辆。当同行还在纠结“要不要做新能源”时,王传福已经在西安、深圳建了两座新能源汽车工厂。
2020年的“生死赌局”:押注刀片电池,赌上整个研发体系
王传福最狠的一次“破局”,是2020年推出刀片电池——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赌上了比亚迪的未来。
当时新能源汽车行业陷入“安全焦虑”:特斯拉、蔚来等车企多次发生电池起火事故,消费者谈“电”色变。而行业主流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安全性差;比亚迪一直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安全但能量密度低,续航跟不上。
研发团队提出两个方案:要么跟风做三元锂电池,要么赌一把,研发全新结构的磷酸铁锂电池。王传福拍板选后者:“安全是新能源汽车的底线,我们要做一款‘针刺不燃’的电池。”
所谓“针刺测试”,是电池安全的“魔鬼考验”——用钢针刺穿电池,观察是否起火爆炸。当时所有三元锂电池都通不过,磷酸铁锂电池也只有少数能做到“不爆炸”,但“不燃”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王传福把研发预算从5亿提到20亿,组建了300人的专项团队,在深圳坪山建了专门的测试实验室。团队每天要做上百次针刺测试,电池材料换了几十种,结构改了上百次,还是有部分电池会冒烟。
有工程师劝他:“差不多就行了,行业标准没这么严。”王传福却把冒烟的电池样品摔在桌上:“消费者的安全,没有‘差不多’!只要还有一次冒烟,就接着改。”
2020年3月,刀片电池终于通过测试:钢针刺穿后,电池温度仅30-60℃,没有起火、没有爆炸。发布会上,王传福现场播放了测试视频,全场哗然——这个被行业认为“不可能”的技术,比亚迪做到了。
刀片电池的推出,直接改写了行业规则:特斯拉、丰田等车企主动找上门合作,国内车企纷纷跟进研发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2021年销量暴涨231%,从42万辆冲到132万辆,彻底摆脱“低端标签”。
2024年的全球突围:在欧洲建厂,跟大众、宝马“抢地盘”
“中国的比亚迪,要变成世界的比亚迪。”这是王传福在2021年内部会议上的一句话。3年后,这句话变成了现实。
2024年,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正式投产,这是中国车企在欧洲的首个大型整车工厂,年产能20万辆,主要生产汉、唐等高端车型。投产当天,王传福站在工厂门口,看着第一辆欧洲版汉EV下线,对员工说:“20年前,我们从深圳出租屋给欧洲企业做电池代工;现在,我们要把中国造的高端汽车,卖到欧洲人的家门口。”
欧洲市场曾是“中国车企的禁地”:大众、宝马、奔驰占据主导,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印象还停留在“廉价、质量差”。比亚迪刚进入欧洲时,经销商都不敢接:“你们的车比大众还贵,谁会买?”
王传福的策略是“用技术说话”:欧洲版汉EV搭载刀片电池和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续航达到700公里,安全测试得分比欧盟标准高20%;针对欧洲消费者关注的环保,比亚迪用可回收材料做内饰,整车碳排放比欧盟要求低15%。
2024年,比亚迪在欧洲销量突破12万辆,其中汉EV在德国高端电动车市场(售价5万欧元以上)的市占率达到8%,超过了宝马i3。当德国媒体问“为什么能在欧洲成功”时,王传福说:“不是我们运气好,是我们把‘中国技术’做到了‘全球标准’。”
除了欧洲,比亚迪在泰国、巴西、印尼的工厂也陆续投产,2024年海外销量突破80万辆,比2023年翻了一倍。曾经被嘲笑“不懂造车”的比亚迪,如今成了全球汽车业的“搅局者”——大众CEO在2024年财报会上坦言:“比亚迪是我们最需要警惕的竞争对手。”
为什么是王传福?他的“破局方法论”
从电池到汽车,从中国到全球,王传福的每一次“破局”,都离不开三个核心逻辑:
“死磕技术”的偏执:他始终把研发投入放在第一位,2024年比亚迪研发费用达300亿元,占营收的8%,比行业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他常说:“别人做10次测试,我们做100次;别人投入1亿,我们投入10亿。技术上的差距,只能用笨办法补上。”
“反常识”的战略眼光:当所有人都做三元锂电池时,他坚持做磷酸铁锂电池;当同行都在国内内卷时,他提前布局海外工厂。这种“别人不看好,我偏要做”的反常识,恰恰抓住了行业变革的机遇。
“接地气”的用户思维:他很少参加高端论坛,却经常跑到4S店跟消费者聊天。刀片电池的研发,就是因为听到太多消费者抱怨“担心电池起火”;欧洲版车型的内饰调整,是因为调研发现欧洲人更在意“环保材料”。
2025年,比亚迪的目标是全球销量突破500万辆,其中海外销量占比提升到30%。当有人问王传福“会不会担心遇到新的对手”时,他笑着说:“汽车业的变革才刚开始,我们最大的对手,永远是下一个技术难关。”
从深圳出租屋的“电池疯子”,到全球新能源车王,王传福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逆袭,更是中国汽车业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缩影——当技术、勇气和远见结合在一起,就能打破百年行业格局,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汽车强国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