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小诸越琢磨越觉得,这热闹背后藏着不少让人心里发慌的事,所谓的“繁荣”更像是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戳就破,中国重卡市场其实早就悄悄走进了一场“史诗级寒冬”,只是被政策红利的暖意暂时盖住了而已。
先说说最核心的「以旧换新」政策,这玩意是今年重卡市场的“救命稻草”。
4月份政策一出台,销量立马止跌回升,从4月到10月一路看涨,9月同比增速甚至飙到83%。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不是市场需求真的回暖了,而是政策逼着大家提前换车。
老旧货车报废给补贴,换新能源还能多拿好处,不少物流老板都是抱着“不换白不换”的心态下单,毕竟过了年底政策就截止了。
小诸翻了翻历史数据,2017年治超政策退出后,重卡销量连续两年下滑,2019年甚至跌回百万辆以下,现在的场景和当年太像了:
政策驱动的增长都是“透支消费”,今年把明年、后年的需求提前释放了,等补贴一停,市场大概率会迎来断崖式下跌。
就拿某中部省份来说,9月底重启补贴后,10月销量突然暴涨,但当地物流协会的数据显示,实际货运量并没有跟着涨,很多新换的卡车都停在停车场里吃灰,这种“虚假繁荣”能撑多久?
再看大家吹得神乎其神的新能源重卡,10月渗透率接近28%,同比涨了1.4倍,看着挺风光。
但小诸想说,这风光背后全是“硬伤”。
首先是应用场景太窄,现在卖出去的新能源重卡,九成以上都集中在港口、城市配送、矿山这些中短途场景,真正的长途干线运输几乎见不到。
为啥?
因为续航和充电都是大问题,就算电池技术再进步,跑长途还是得频繁充电,耽误时间不说,很多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根本跟不上,要么坏了没人修,要么排队能排到天亮。
其次是成本问题,虽然电费比油费便宜,但新能源重卡的购车价比燃油车高不少,一辆新能源牵引车比同级燃油车贵十几万,就算有补贴,很多小物流老板还是觉得不划算。
与此同时,明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要减半,这就导致四季度大家都在抢着买车,10月2万辆的销量里,至少有三成是“提前透支”的订单,明年一季度的销量恐怕要惨不忍睹。
天然气重卡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虽然实现了“三连涨”,10月渗透率超过27%,但它的命门攥在气价手里。
今年上半年LNG价格低,天然气重卡的运营成本比燃油车低不少,销量自然涨得快。
可10月下旬以来,北方供暖季开始,气价蹭蹭往上涨,部分地区LNG价格已经从3元/升涨到了4.5元/升,运营成本一下子上去了。
小诸算了笔账,一辆天然气重卡跑长途,每公里成本比之前多了将近1块钱,一个月跑1万公里,就要多花1万块,这对利润微薄的物流行业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有卡友吐槽,现在加一次气比以前贵几百块,再这么涨下去,还不如开燃油车省心。
而且加气站的布局也不均衡,很多偏远地区根本没有加气站,跑长途还得绕路,这也是天然气重卡没法普及的大问题。
出口市场看似是“第二增长曲线”,全年预计突破30万辆,同比涨了近10%,但背后的挑战一点也不少。
首先是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前中国重卡靠性价比在海外吃香,现在东南亚、南美这些市场,欧美企业也开始降价抢订单,甚至在当地建厂,中国重卡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小。
其次是贸易壁垒,部分国家开始提高进口标准,比如对排放标准、安全配置的要求越来越严,中国重卡要想进入这些市场,还得额外花钱升级技术,增加了不少成本。
此外,中国重卡的海外售后服务跟不上,很多国家没有维修网点,卡车出了问题没人修,配件也得从国内寄,耽误运营时间,这也是很多海外客户犹豫的原因。
小诸听说,某车企今年在非洲丢了一个大单,
最让人揪心的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现在的重卡市场看似热闹,但红利都被头部企业分走了。
10月中国重汽、解放、东风这几家头部企业的销量占了市场的七成以上,中国重汽单月卖了2.5万辆,同比涨了51%,而很多中小重卡企业,单月销量只有几百辆,甚至几十辆。
这些中小企业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资金搞研发,只能靠低价竞争,可现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低价竞争根本不赚钱,很多企业已经在裁员减产了。
有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已经有三家中小重卡企业倒闭了,还有几家在苦苦支撑,明年政策退坡后,恐怕会有更多中小企业退出市场。
这种“强者恒强、弱者淘汰”的局面,看似是行业洗牌,但也容易导致市场垄断,最终伤害的还是消费者和卡友。
可能有人会说,累计销量快破百万了,怎么能叫寒冬?
小诸想说,判断市场好不好,不能只看销量,还要看需求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
现在的销量增长,主要靠政策驱动和提前透支,而真正的市场需求:货运量,并没有跟着涨。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全国货物运输量同比只增长了3%,远低于重卡销量22%的增速,这说明很多新生产的卡车并没有真正投入运营,而是处于闲置状态。
这种“销量虚高、需求不足”的情况,就像泡沫一样,迟早会破。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寒冬也不是全是坏事。
它就像一场“大考”,逼着重卡企业转型升级。
以前很多企业靠低价竞争,不重视技术研发,现在市场不好了,大家才意识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新能源重卡的电池技术、天然气重卡的发动机技术,还有智能化、网联化的应用,这些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且寒冬也能淘汰落后产能,让行业更加规范,避免无序竞争。
中国重卡行业发展了这么多年,早就该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了,这场寒冬或许正是一个契机。
小诸觉得,中国重卡市场的这场史诗级寒冬,其实是政策红利退坡后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表面上看销量火爆,实则暗藏危机,但我们也不用过于悲观。
中国重卡企业的技术实力越来越强,新能源、智能化的布局也在不断完善,海外市场的潜力也很大。
只要企业能抓住机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就能度过这场寒冬,迎来真正的春天。
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重卡市场,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制造能力,这是我们的底气。
最后小诸想说,所谓的寒冬,从来都不是行业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那些能在寒冬中坚持下来、不断创新的企业,未来一定能引领中国重卡行业走向更高的舞台。
我们不用纠结于短期的销量波动,更要看重行业的长期发展。
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国重卡市场就能走出寒冬,迎来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中国重卡市场核心数据与转型机遇清单?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