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福特中国的整合消息蹦到我手机屏幕上,我正低头拌咖啡,差点把勺子甩进杯里。
不是因为标题有多炸裂,而是这动作看着就不安分——像一个马拉松选手跑到半程忽然停下来换鞋,还顺手用胶带绑了两只脚,然后继续冲刺。
这画面你脑补一下,就知道接下来的路不会轻松。
其实故事得往回翻。
十年前,福特在中国玩的是“两条腿走路”,乘用车交给长安福特,商用车和皮卡归江铃福特,各自打自己的算盘,互不干扰。
那时候市场够肥,两套体系并行也没啥问题。
但日子一久,这种双线作战就开始露出尴尬:两个队伍共用一个教练,一个爱讲防守反击,一个迷恋全攻全守;广告风格南辕北辙;消费者想买个蒙迪欧还得先搞清楚自己走进的是哪家门店。
有点像同姓不同族,一见面都客气,但谁也不帮谁搬箱子。
时间快进到最近几年,中国汽车圈变成了开挂模式,从燃油转电动,从轿车跨越到硬派越野,每个月都有新玩法登场。
国际品牌也学乖了,不再死磕销量堆数据,而是琢磨怎么让用户从第一眼看到logo,到最后一次保养,都能感受到“这是我们的人”。
丰田推单城单店、宝马把售后体验做成奢侈品礼盒送你……这些花活背后的真相很直接:价格已经不是唯一武器,一致性才是真杀招。
于是,这次福特成立了全资的“福特销售服务公司”,一口气把乘用车和皮卡业务统起来管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说白了就是要让左右手终于按同一个节奏拍掌。
我查了一下,新公司的总裁陈晓波在国内汽车圈摸爬滚打多年,对本土消费心理心里有数。
他向吴胜波汇报——这个名字在全球市场算大管家级别,相当于地方部队正式编入中央军系统。
这不仅仅是改名牌,更可能意味着资源调配会集中化,以前那些需要隔空喊话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关上会议室门吵一架就能定下来。
当然,有人担心这种集中化容易官僚化,说原来灵活的小团队被捏成一块砖之后反应慢。
我理解,但现在竞争到了拼秒级响应,你的海报如果还要跨部门传签,那基本等于自杀式延迟。
从效率角度看,把人拉进同一个屋里争论,总比隔着两栋楼发邮件快。
不过风险是真的存在,比如“一刀切”的策略可能会砍掉地域特色。
在四川卖皮卡,可以喊“不怕辣”;放北京,同样文案估计没人搭理。
所以未来几年我很想看看他们怎么踩好标准化与差异化之间那根钢丝,是全国统一模板还是敢留些地方味道?
产品层面的机会倒是不小。
近几年长安福特销量虽然没爆表,但一直稳,而且盈利能力明显提升,这说明他们已经摸出了渠道维护和客户关系管理的有效套路。
如果这些经验能嫁接到江铃系,比如烈马Bronco或者游骑侠Ranger这样的硬派车型,很可能帮那些原本混越野圈的小众玩家跳进主流视野。
一张好的销售网络,不只是卖东西,它甚至可以重塑某款车型在人们脑中的身份标签,让它从“小众癖好”变成“生活方式”。
更大的背景是在整个行业:中国汽车正在经历第二轮格局重塑,上一次是在新能源崛起的时候,这一次更多涉及智能网联、电商直销以及售后数字化管理。
对于老牌厂商来说,本土化速度必须提档,否则容易陷入“不够新、不够快”的泥潭。
从这个角度看,新公司的出现也是为下一步电动布局扫障碍,因为组织效率如果拖沓,再先进的技术落地都会拖泥带水。
舆论场里的段子不少,有网友说:“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么圣诞老人?连买皮卡都得自己找经销商。”
笑话归笑话,其实戳中了痛点——大家希望省心、省力,不想面对两个logo相似但入口不同的网站或展厅。
如果真能做到无缝衔接,让买烈马跟买蒙迪欧一样方便,那才算真正触碰到了用户神经。
不然所谓整合,只是一份新闻稿上的漂亮词句罢了。
我脑中甚至浮现过这样一幕:西北某个周末,小镇公路旁停着一辆刚提的新Bronco,一个年轻夫妻喝着咖啡聊旅行,他们是在城市展厅下定,然后安排车辆直接送货,全程不用操心哪个经销商属于谁。
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业务整合,只知道第一次美系SUV体验没有任何麻烦。
如果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那么今天这场整合确实值得鼓掌。
不过,高效与温度到底能不能兼得?
企业常觉得流程顺畅就是王道,可用户宁愿慢一点,也不要失去人情味。
这题恐怕只有时间才能揭答案。
想到这里,又忍不住联想到苹果零售店线上线下融合的时候,也是被质疑太冷冰冰。
但后来发现,人习惯之后,对一致性的要求反而更高,一旦某家店稍微乱一点,就会上社交平台吐槽。
所以这种整合同样需要耐性,需要不断试错调整,否则最后留下来的只有光鲜外壳,没有内核温度。
而商业社会最残酷的一点就在于,它永远盯的是利润表,但决定口碑的是每一次真实互动里的细节。
这才是真正考验一家老牌厂商还能不能保持魅力的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