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车主们的投诉声此起彼伏,足以形成一场“汽车行业的民意风暴”。某些国内耳熟能详的品牌突然站到了聚光灯下,不过这次不是因为销量再创新高,而是因为消费者的不满在数据上全面“炸锅”。比亚迪、长安汽车接连上榜,连俨然以“可靠”著称的合资品牌也未能幸免。市场风起云涌,风波背后难掩的是一场早已隐而未发的消费者信任危机。
起因并不复杂,甚至有点老套。根据《车质网》的统计数据,今年6月,国内受理车主投诉量接近14,000宗,同比攀升了四分之一。从那些投诉较为集中的品牌来问题还是集中在几个老生常谈的领域:老车型权益纠纷、新车价格波动、技术故障频发等等。重点呢?是比亚迪和长安汽车这两位“当红炸子鸡”稳稳地占据了榜单的显眼位置。尤其是比亚迪,旗下的王朝和海洋系列几个主力车型集体遭受车主吐槽,令人不胜唏嘘。表面上这次的舆论风波是车主们对市场常态的不满发泄;但深究起来,这背后显然夹杂着不少更加复杂的情绪变化。
6月的消费者怒火,很大一部分冲着比亚迪去的——这个近年来新能源领域的头牌玩家。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2月,比亚迪高调举办了一场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一下子亮相了21款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新车。听起来很鼓舞人心是吧?可对老车主来说,这些新车的配置不仅碾压老款,就连价格也低得让人瞠目结舌。网上立刻充满了这样的抱怨:“我才买半年,你就这么不给面子?”比亚迪秦L作为当红车型排名投诉榜首,尽管投诉量较上月略有下降,但有关新旧款差异的吐槽依然密集。更加尴尬的是,比亚迪并没有推出补偿方案,这让陷入“信息差”的老车主们更加气愤。
而长安汽车呢,也深陷技术口碑之祸。旗下UNI-K等车型被普遍诟病的并非什么大难题,而是OTA升级的“画饼未兑现”。明明买车时宣传的是终身免费升级,结果却停在一年之前的老旧版本,这就好像你订了一份手机无限升级套餐,却发现一年后连基础功能都卡得不行。很多UNI-K车主提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图导航的陈旧,导致高架桥路段的指示频频出错,可见在这个科技驱动的时代,没有及时更新技术实乃致命“一击”。
合资品牌的表现就更具一种细节层面的“戏剧性”了。去年还是以工艺扎实、稳定著称的别克君威,在这次投诉榜单上一下子被冠以“灯罩裂纹、启动异常”的标签,另一个车型英朗则被车主狠狠批评其转向系统“稀里哗啦”,一度上升到了安全隐患的高度。这些问题听起来零零碎碎,但将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一点点耐心磨尽的时候,细节累积的小问题就足以击溃一座“信任堡垒”。
从整体数据来自主品牌的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新旧款迭代”等市场规律上,合资品牌则更多是在“部件老化”等技术诚信方面栽了跟头。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两类问题让市场在这个时间节点呈现出了颇为截然不同的两种困境:一边是快速推陈出新留下了“不管老用”的消费者割裂感,另一边则是老技术“图穷匕见”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尽管方向不同,但核心的难题其实殊途同归——失衡的品牌信任。
品牌“升级、降价”引发消费者抗议早不是新闻。1970年代,美国福特一度在返修问题上摔了大跟头,还有冷战时期的“质量大谈判”事件,把汽车行业的信任危机推到了风口浪尖。与今天的问题类似,无论是战略升级还是定价变动,最终触及的是消费者对车辆耐用度、诚意和未来贬值风险的焦虑。历史证明,市场并非一定宽容,尤其是针对那些太过“激进”的公司来说。
近几年,中国的汽车产业显然飞速发展,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的爆炸式增长让人目不暇接。比亚迪、长安这些品牌就像当年全球车企崛起的大潮一样,迅速由挑战者变成了挑战对象。但以历史为镜,一旦企业在技术甚至营销策略上“跑得太快”,而品牌生态链却无解用户心理的负面反馈,就会发生资源配置错乱,比如产品更新速度快过用户认知,或者降价幅度直接刺痛消费者本能。这是一个所有制造业管理者都会头疼的悖论:做大蛋糕的怎么让用户也能有安全感?
有人说,消费者的忍耐其实是一种复杂的艺术。但这份艺术不能用来“博奕”,因为翻脸容易、重建难。对企业来说,关键或许并不是免于被批评,毕竟再完美的机器都会出故障,而是在被责难之后,如何及时、得体地给出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如果说当初用户选择了某个品牌,是因为被某种生活方式赋予了价值感,那么品牌能不能撑起一份契约精神,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