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营销别拿畸形婚恋观带货

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这么一类广告:一个年轻小伙开着某款车去提亲,丈母娘一看到车标,立马眉开眼笑,当场拍板“这女婿,我认了!”;又或者一对情侣吵架,男生一甩钥匙,“不就是宝马吗?我买得起!”,下一秒女生眼神瞬间变温柔……看得我直挠头:现在买车不光得看三大件,还得背负起“婚恋通行证”的重任了?

说实话,这类营销套路最近几年越来越猛,尤其是某些新势力品牌,仿佛不扯上“爱情”“婚姻”“家庭地位”,车就卖不动似的。可问题是,用物质衡量感情,拿车子当婚恋筹码,这味儿是不是有点不对了? 我们买车,图的是出行便利、生活品质提升,怎么一转眼就成了“丈母娘验收工具”?这不光让消费者上头得快,清醒后更觉得被冒犯。

汽车营销别拿畸形婚恋观带货-有驾

我理解车企想打情感牌,毕竟谁不想自己的车“有面子”呢?但把“有面子”直接等同于“能娶到老婆”“能拴住女友心”,这就有点离谱了。车子是代步工具,不是婚姻保险单。 你开辆五菱宏光,难道就注定单身?开辆迈巴赫,就能 guarantee 幸福婚姻?这逻辑站得住脚吗?

更离谱的是,有些广告还刻意制造性别对立。比如“男人没车就抬不起头”“女人只看车不看人”,这不光劝退理性消费者,还容易引发社会争议。感情这事,讲究的是双向奔赴,哪能靠一辆车“砸”出来? 这种营销短期可能吸引眼球,长期看,只会让品牌显得low,甚至被打脸——现实生活中,多少夫妻因为过度消费买车闹矛盾,最后“气的蹦起来”的可不在少数。

咱们不妨拿几款车来对比看看。比如比亚迪海豚,定位就是年轻人的第一台代步车,小巧灵活,百公里油耗低,适合城市通勤。它的广告一直走的是“精致生活”路线,强调用车体验和经济性,从不提婚恋,结果销量顶呱呱。反观某些品牌,主打“轻奢”“格调”,广告里全是情侣撒糖、提亲现场,结果车一上市,车主吐槽续航虚标、车机卡顿,广告有多浪漫,现实就有多打脸。

汽车营销别拿畸形婚恋观带货-有驾

再看特斯拉Model 3,人家的营销重点一直是“科技感”“自动驾驶”“极简设计”。马斯克自己都说了:“我们卖的是未来出行方式,不是身份象征。”所以你看Model 3的车主,很多是科技从业者、环保主义者,他们买它,是因为认同品牌理念,而不是“为了娶老婆”。这种品牌调性,反而让人更上头。

还有理想L系列,主打“家庭用户”,广告里确实有老婆孩子,但它强调的是“冰箱彩电大沙发”“全家出游舒适体验”,是实实在在的用车场景,而不是“开理想,丈母娘夸你有出息”。这种从用户真实需求出发的营销,才叫走心,不油腻。

汽车营销别拿畸形婚恋观带货-有驾

说到底,消费者买车,最关心的还是产品力。比如我最近试驾的吉利星瑞,外观大气,内饰用料扎实,搭载2.0T发动机,百公里加速7.9秒,配上L2级辅助驾驶,性价比真香。它的广告从不搞婚恋那一套,而是请真实车主分享用车故事,讲油耗、讲空间、讲安全性,反而让人觉得靠谱。

再比如长安UNI-V,溜背造型、无边框车门,风阻系数低,开起来像轿跑,操控感直接拉满,妥妥的“驾驶玩具”。人家的宣传重点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运动轿跑”,强调驾驶乐趣,而不是“开它去约会,女神秒答应”。这种专注产品本身的调性,才更容易赢得尊重。

汽车营销别拿畸形婚恋观带货-有驾

反观那些靠“婚恋焦虑”带货的品牌,短期流量是有了,可一旦产品跟不上,口碑立马崩塌。你今天用“提亲神车”吸引眼球,明天车主发现小毛病不断,车机死机,售后跟不上,那可真是“天塌了”。更别说老车主看到新车“跌冒烟了”,心里能舒服?

其实,真正让消费者“走路摇头晃脑”的车,从来不是靠广告吹出来的,而是靠实力攒出来的。比如五菱宏光,号称“国民神车”,为啥?因为它皮实耐造,拉人拉货都行,价格还便宜,在老百姓眼里,这就是“上桌第一个动筷”的硬通货。它从不搞花里胡哨的婚恋营销,但谁见了不说一句“这车实在”?

所以啊,车企朋友们,支棱起来的方式有很多,别总想着走捷径。与其编故事忽悠人,不如把三电技术搞扎实,把底盘调校做好,把用户服务做细。消费者不傻,你真心为他们考虑,他们自然会用钱包投票。

汽车营销别拿畸形婚恋观带货-有驾

车子,应该是承载生活的工具,是陪伴我们走过风雨的伙伴,而不是一场畸形婚恋观的牺牲品。我们想要的,是一辆开起来顺心、用起来省心、看起来舒心的好车,不是一辆被贴上“婚恋KPI”标签的移动尴尬现场。

汽车营销别拿畸形婚恋观带货-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你会考虑为一辆车的“婚恋附加值”买单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