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的中国汽车市场,真可以说是热闹非凡,各家车企都把自己的成绩单拿出来晒了晒,那场面,简直比夏天的太阳还要火热。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这大夏天的,天气这么热,怎么大家买车的热情一点没减,反而越来越高涨了呢?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巨大的变化,一个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足以改变整个汽车行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最直观的一个数据就是,预计在7月份,我们国家卖出去的新车里,新能源车的比例,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渗透率,可能会达到惊人的54.6%。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现在每卖出两台车,就有一台多是新能源车。
买燃油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快要变成一件“少数派”的事情了。
这已经不是什么未来的趋势,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而引领这场变革的,正是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
咱们先来看看那些冲在最前面的“新势力”们,他们就像是班里最活跃、最能折腾的那批学生,总能搞出点大动静来。
其中,零跑汽车的表现可以说是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一个月卖了超过五万台车,这个成绩单,放在任何时候都相当炸裂。
很多人对零跑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它是一个性价比很高,但名气不算特别大的品牌。
可人家就是用实打实的销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快。
新车推出的速度非常快,7月份刚上市了全新的C11,紧接着又推出了B系列的新车,产品线一个接一个,总能找到一款适合你的。
就像一位刚试驾过的郑州消费者刘女士说的,车子的空间和智能配置都挺让人满意的,要是价格上再给点优惠,就真的心动了。
这句话可以说点透了零跑成功的秘诀:用超越同价位车型的配置,去打动那些对价格敏感,但又追求生活品质的普通家庭用户。
说到新势力,就不能不提小米。
雷军亲自下场造车,果然是出手不凡。
小米汽车的第一款车,7月份的交付量直接就超过了三万台。
这个速度,让很多在汽车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前辈都感到汗颜。
小米的玩法,跟传统车企完全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互联网式的打法。
它不只是在卖一台车,更是在卖一种科技生活方式,卖一种粉丝文化。
雷军在社交平台上的每一次发声,都比花大价钱投的广告效果还好。
而且你看它的开店速度,一个月在全国新开18家门店,以后还会越来越多,这让大家看车、试车变得像去楼下便利店一样方便。
这种“小米速度”背后,是整个体系的高效运转,这才是它最让人敬畏的地方。
当然,新势力里的老牌选手们也没闲着。
小鹏汽车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凭借着自己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深厚积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7月份交付了接近三万七千台车,同比增长超过两倍,可以说是强势回归。
这说明,只要你的技术够硬,产品够好,市场最终还是会认可你的。
而理想汽车呢,继续稳稳地坐在“家庭用户首选”的宝座上,一个月也卖了三万多台。
理想的策略非常清晰,就是把服务家庭用户这件事做到极致,从大空间到舒适的座椅,再到车上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每一个细节都拿捏得死死的。
新推出的纯电SUV理想i8,更是要将那些想买纯电车的家庭用户也一网打尽。
蔚来则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它不仅有高端的蔚来品牌,还推出了面向主流家庭市场的乐道,以及更小众的萤火虫,试图用一个品牌矩阵,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看完了这些充满活力的“新势力”,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那些国产的“老大哥”们。
在这个阵营里,比亚迪依然是那个无可争议的王者。
7月份一个月,比亚迪卖了超过三十四万台车,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它一家就占据了国内新能源市场的一大片江山。
现在你走在路上,看到的绿牌车里,有相当一部分都挂着比亚迪的标。
为什么它能这么厉害?
一位经销商负责人说得特别实在:“比亚迪的车覆盖面太广了,从几万块钱的代步小车,到二三十万的家用SUV和轿车,你总能找到一款适合你的。”这种“产品大超市”的策略,加上它自己生产电池和核心零部件带来的成本优势,让比亚e迪在市场上几乎没有对手。
而在比亚迪之外,华为则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华为自己不直接造车,但它和车企合作搞的“鸿蒙智行”,现在已经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7月份,鸿蒙智行旗下的车型一共交付了接近四万八千台,其中问界系列就贡献了绝大部分。
很多人买问界的车,就是冲着华为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去的。
这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华为提供“大脑”和“灵魂”,车企负责“身体”和“制造”,两边强强联合,效果非常显著。
除了这两大巨头,像奇瑞、长城、长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大厂,也都在全力向新能源转型。
奇瑞一个月卖了二十二万多台车,长安的新能源车销量也超过了七万九千辆,长城的新能源车占比也在不断提高。
这些“老大哥”们,一旦下定决心,他们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制造功底和市场经验,爆发出的能量同样是惊人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那些合资品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都是市场的绝对主角,但现在,它们的日子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好消息是,一些积极求变的品牌开始有了起色。
比如别克,7月份卖得不错,特别是它的王牌车型GL8,新推出的插电混动版本贡献了一半以上的销量。
这说明,只要合资品牌愿意放下身段,积极拥抱新技术,拿出有诚意的产品,中国的消费者还是愿意买单的。
大众汽车也是一样,旗下的帕萨特和朗逸这两款燃油车依然卖得很好,稳住了自己的基本盘,这就是品牌多年积累下来的底蕴。
丰田、日产这些日系品牌,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销量,在努力跟上市场的节奏。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硬币的另一面。
这种“回暖”的背后,是巨大的挑战和危机。
就拿一汽-大众来说,它一个月卖了十一万多台车,听起来很不错,但其中新能源车的比例还不到15%。
在一个新能源车已经占到市场一半以上的环境里,还主要依靠燃油车来打天下,这无异于逆水行舟,风险非常大。
过去,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一个外国品牌的标志而买单,但现在,大家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体验和性价比。
在这方面,我们的中国品牌已经走在了前面。
所以,对于这些合资品牌来说,现在面临的已经不是“怎么和中国品牌竞争”的问题,而是“怎么在新能源时代生存下去”的问题。
这场深刻的变革,对它们来说,最艰难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总的来看,7月份的这份成绩单,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汽车市场的天,真的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