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来全不费功夫。
晚上十点,城市的霓虹刚刚拉亮,某奔驰4S店里却只有展车在安静发光。销售顾问站在EQE旁边低头刷着短视频,偶尔抬头望向空荡的展厅,像是在盘算,下个月那笔业绩提成还能不能保住底薪。角落里,奔驰EQB和奥迪e-tron横竖摆着打折促销的宣传牌,数字写得比车灯还亮眼:“直降19万”、“保值率低至60%”。但这些牌子,像医院里的急救警报,没人围观,甚至让空气里多了几分尴尬。换句话说,“骨折价”也没带来一场人潮。
如果我是那个销售,可能早该想明白这个道理:这年头,花四五十万买BBA电动车,已经成了个奢侈又冷门的操作。那些曾把奔驰、宝马、奥迪当作理所当然的“成功符号”——似乎在电车时代不灵了。
来看下这些坚硬的数据吧。奔驰EQB,月销量5台。奥迪e-tron,12台。宝马5系插混,29台。用曾经的豪华标准衡量,这数字连在售盘点时都不够体面。品牌光环的“硬通货属性”开始松动了,贬值的速度堪比币圈。电车新世界里,空有Logo已经不值钱,骨折价只让人担心自己是不是在买“明日二手”。
这种变迁,很像一场老剧:曾经一身正装、顶格选配,威风凛凛推门而入,现在却像穿着破牛仔、挤地铁上班,被人用“杂牌”二字对号入座。为什么会这样?技术是一方面,体验又是一方面,最根本的逻辑在于,这些昔日豪门在电车赛道上没能及时换脑。
“油改电”,这个词其实挺扎心。汽车圈自有一套黑话体系,比如什么“工程哲学”、“底盘调校”,一聊起来能让咖啡馆的桌子晃半小时。但油改电不是哲学,是妥协。奔驰、宝马、奥迪的优势原本在于机械“底子”——结果它们在转型电车时,选择了在燃油车平台硬塞电池,牺牲空间、增重、技术止步。比如某奔驰EQB,在空间设计上被电池包拖得七零八落,让人怀疑设计师一边画图一边背德国歌谣。纯电G级车自带三吨体重,越野参数被电池拖得一盘散沙,离地间隙妥协,动力笨重,操控和续航都打了折扣。有人说这叫“底蕴”,其实是底蕴成了包袱。
不是不想进步,而是技术脱节太明显。线束杂乱、接口裸露,连一些型号居然还在用有刷电机。你要是在电车圈聊“有刷电机”,就像有人拿老式座机说可以微信外卖。即便售价百万,智能进化像是在90年代卡带机停留。
但比技术滞后更可怕的是智能化体验的割裂感。现在的消费者心里,其实早就把豪华的含义更新了。皮革、木纹、选配,已经不如一套“不卡顿、可对话、能自动驾驶”的智能座舱更有吸引力。国产新势力们如理想、问界,一边摁着“智能+配置卷王”标签,一边把智能驾驶和语音助手做成标配,车机流畅度堪比旗舰手机——你还在“自动泊车”,人家已经城市NOA了。换个角度来看,这就像违规穿越。BBA的车载系统逻辑复杂、反应慢,买家一边吐槽,一边刷手机下订单,根本不留情面。
用户的耐心不是无限的。曾经的“溢价品牌”,现在成了“降价求售”。20万买宝马,心理价位一夜崩塌,甚至有人梗:“打工人再不努力,只能开BBA了。”那是黑色幽默,但也是市场的冷峻注脚。你说电车能不能逆转?按说BBA底子还是有的,平台正在重塑,技术也在追赶。奔、宝、奥还不至于彻底被边缘化。它们开始放下身段,本土研发、深度联手国内科技企业,都像老大哥试图融入新圈子。
但问题回到最本质——豪华的定义,是被消费者重新洗牌的。你以为logo加皮座椅还够用,其实时代已变:配置、智能化、资产保值率、体验感,才是电车圈里的“翻身道具”。别再指望品牌老本吃一辈子,用户都在用脚投票。
是不是没法和国产新势力比?也未必。只是电车的决战期很短,做慢了连门票都买不上。BBA的成功学需要补课,三大块短板——品牌符号失灵,工程妥协,智能滞后——必须拿出诚意重构,这是生死局。技术是可以学的,态度很难快速转弯。终端“打骨折”不过是自救尾声,不是起死回生的良药。
当然,作为一个混迹于汽车现场太久的人我很清楚,这场豪门阶级滑坡也许只是一时。老牌的自我革新能力仍在,再黑暗的折价,总会有人信仰logo。但问题是,电车市场的窗口关闭速度远超他们反应节奏。豪华能不能重新定义,不是你输给谁那么简单,是你有没有勇气从头再来一遍。
如果问我将来谁会赢?我会摊开手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豪华品牌卷电车的故事,才刚撸开一页。你觉得,BBA还有机会么?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