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其他车企还在模糊智能辅助驾驶责任时,比亚迪做了一件让行业震动的事——在中国市场,所有搭载“天神之眼”系统的车辆,若因智能泊车引发事故或损失,用户无需走保险,比亚迪直接负责处理。这意味着:用户不用承担维修费,更不必担心次年保费上涨。
一、为什么“兜底承诺”是行业突破?
当前智能辅助驾驶普遍存在“责任真空”:系统执行指令时若出事故,车企往往称“仅为辅助”,最终由用户承担风险。尤其在泊车场景——剐蹭路肩、误判障碍物、窄车位卡死等问题频发,用户不仅修车花钱,次年保费还可能上浮。
比亚迪此次针对智能泊车推出“全面兜底”,相当于变相承认:其“天神之眼”的泊车能力已无限接近L4级(限定场景无人驾驶)。敢承诺车企担责,背后是对技术可靠性的绝对自信。
二、泊车痛点如何被精准解决?
此次天神之眼OTA升级,泊车功能新增多项实用技术:
1.偏置泊车:可手动调整车辆在车位中的位置(偏左/居中/偏右),避免被邻车“卡门”无法上下车;
2.窄车位自动收后视镜:车宽余量≤70cm时,后视镜自动折叠并语音提示,杜绝刮蹭风险;
3.三速泊车:用户可自选“舒适(23km/h)”“标准(34km/h)”“极速(45km/h)”模式,兼顾效率与安全;
4.车头泊入+车尾泊出:拓展灵活泊车方式,尤其适合逆鱼骨斜列车位;
5.悬空障碍物识别优化:对低矮石墩、栏杆底座的检测能力提升。
技术支撑点:比亚迪依托国内最大智能驾驶车云数据库(超百万天神之眼车辆实时回传数据)、11万研发工程师团队及规模化生产体系,快速迭代功能。
三、行车与安全同步进化
本次升级不仅限于泊车,更覆盖高频用车场景:
行车效率:新增“通行效率优先模式”,可根据车流动态调节车速(高速最高130km/h);
复杂路况应对:窄路多把掉头、环岛精准通行、高速施工路段借道绕行等能力落地;
主动安全强化:
AEB夜间识别能力提升:80km/h可刹停侵入车道的两轮车;
120km/h两段式舒适刹停(减少急刹顿挫);
前车加塞时自动闪灯+鸣笛警示(天神之眼C平台)。
掌车车观点:技术承诺比参数更重要
比亚迪的“兜底”策略传递了两个关键信号:
1.责任倒逼技术成熟:车企敢为后果买单,才能推动智能辅助驾驶真正走向实用;
2.用户利益前置:规避保费上涨、简化理赔流程,直击用车痛点。
对消费者而言,选购智能辅助驾驶车型时,车企是否愿意承担相应责任,或将成为比硬件参数更重要的参考指标。毕竟再强的技术,没有兜底的承诺,风险终将转嫁给用户。比亚迪天神之眼功能已覆盖全系多款主力车型,新用户购车时可优先关注硬件支持平台(A/B/C),部分功能存在平台差异。当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街道,“谁为结果负责”成为终极命题。比亚迪此次破局,或许将推动行业从“免责声明”转向“责任共担”——而这,才是智能汽车走向成熟的真正标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