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燃油车,欧洲汽车产业将面临崩溃!”奔驰集团CEO康林松面对德国《商报》的镜头,话语中透出罕见的焦虑。他代表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出紧急呼吁:若欧盟坚持2035年全面禁售新燃油车,整个行业将走向“自我瓦解”。
这番警告如同投下震撼弹,背后是欧洲汽车巨头在电动化转型中的集体阵痛与战略溃退。
四年前,奔驰曾高调宣布“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宏伟蓝图,如今这一目标已被悄然放弃。数据揭示出残酷现实:今年上半年,奔驰全球纯电动车销量占比仅为8.4%,较去年同期的9.7%不升反降;即使计入插电混动车型,电动化比例也仅勉强达到20.1%。
放眼整个欧洲市场,电动化进程同样步履蹒跚。2025年上半年,欧盟、英国及欧洲自由贸易区国家的新车销售中,纯电动车占比仅17.5%,插电混动占8.7%——两者相加不足三成。燃油车与混动车型仍牢牢占据73.8%的市场份额,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与技术转型的理想目标之间,横亘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政策悬崖边的产业危机
“必须面对现实,否则我们将全速撞墙。”康林松用这个形象的比喻,直指欧盟2035年禁令背后的深层危机。在他眼中,这项政策不仅难以实现环保目标,反而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市场反弹。
消费者可能赶在禁令生效前掀起燃油车抢购潮——这种恐慌性消费对气候保护毫无裨益。市场端已显露征兆:德国二手车平台上,柴油车挂牌量单月环比暴涨32%,一场政策与市场的死亡博弈悄然开启。
更严峻的是产业根基的动摇。欧洲汽车工业支撑着上千万就业岗位,整个燃油车供应链体系一旦被强行切断,将引发产业链断层风险。老城区电网改造滞后、充电基建布局不均等问题尚未解决,政策制定者却已踩下急刹车。
面对困局,欧洲车企集体战略撤退。奥迪撤回2033年停售燃油车计划;宝马CEO齐普策公开抨击全面电动化“不现实且危险”;大众集团紧急转向插电混动技术路线。曾经雄心勃勃的电动化宣言,如今在现实面前纷纷瓦解。
“技术中立”的生存智慧
康林松提出的解决方案聚焦一个关键词:技术中立。“去碳化势在必行,但必须保持技术中立,经济不能被忽视。”作为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主席,他呼吁政策制定者放弃行政禁令,转而通过税收激励、充电补贴等柔性手段引导转型。
奔驰的战略调整折射出务实考量:
- 延长内燃机研发至2030年代,放弃激进停售时间表
- 高端市场双轨并行:纯电大G在华年销仅58辆后,被迫重启燃油版研发
- 面向中国市场特殊性,平衡电动化与豪华体验
这种转变背后是残酷的市场法则。当纯电大G在中国市场一年仅卖出58辆,当欧洲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坚守燃油车,任何脱离市场现实的环保理想主义都将碰壁。
欧洲“大象转身”的结构困境
欧洲汽车业的转型困境,映射出整个大陆科技革命的深层矛盾。强大产业惯性、保守商业文化与政策摇摆共同编织了“转身之网”。
伦敦地铁——世界上最早的地铁系统——如今成为转型困境的象征:陈旧的设施、闷热的车厢、大片无网络区域。历史荣光正成为创新负担。
产业惯性拖慢转型步伐。百年汽车工业积累的供应链曾是欧洲傲视全球的资本,如今却成为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沉重负担。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份额突破9%,电动车库存同比激增47%,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政策摇摆加剧市场不确定性。英国三年内对电动车补贴政策反复逆转:保守党政府取消补贴,工党政府又承诺拨款6.5亿英镑恢复。这种“翻烧饼”式的政策令企业无所适从。
美国的高关税政策更令困境雪上加霜。欧盟输美汽车关税虽从25%降至15%,但奔驰上半年净利润仍遭“腰斩”——从61亿欧元暴跌至27亿欧元。关税冲击波贯穿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价格压力最终挤压整车利润空间。
寻求第三条道路
面对存亡挑战,欧洲汽车业开始寻求第三条道路:
欧盟承诺在未来数月重新审查2035年禁令,政策松动出现窗口期。产业界呼吁延长燃油车生命周期,允许混动技术过渡,以税收优惠和基建补贴替代“一刀切”禁令。
部分企业“向东看”寻找出路。宝马与中国科技企业合作开发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大众集团积极推进在华本地平台建设。德国汽车经济学权威杜登赫费尔断言:“汽车行业的未来在中国”。欧洲豪华车品牌正借力中国在电池技术和规模化生产方面的优势,重塑竞争力。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康林松提出具体方案:要求充电站电价补贴,降低消费者使用成本。这些务实措施可能比行政禁令更能推动电动化普及。
结语
欧洲汽车工业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环保理想主义需要向经济现实妥协,燃油车在未来十年内仍将是产业支柱。奔驰的战略撤退不是失败主义,而是为生存权发声。
当康林松警告“全速撞墙”时,他真正呼吁的是在减碳目标与产业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欧盟未来数月对禁令的重新审查,将决定这场博弈的结局——这不仅关乎欧洲汽车业的存亡,更将成为全球产业转型的关键转折点。
话题互动:您认为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政策是否应该暂缓执行?
支持暂缓:欧洲充电基建不足,消费者需求未转向,强推禁令将导致产业崩溃。
反对暂缓:气候危机迫在眉睫,严格政策才能倒逼技术革新,欧洲应引领环保变革。
中间立场:应保留技术中立原则,允许混动过渡,同时加大充电补贴与税收优惠力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