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销量下滑:老车乏力新车难卖 对手围剿加剧

最近这段时间,关注汽车市场的朋友们可能都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方面,比亚迪每个月公布的销量数据都特别亮眼,比如今年五月份卖了三十三万多辆,六月份更是冲到了三十五万辆,稳稳地坐在国内汽车销量的头把交椅上,在全球新能源车领域也是数一数二的。

可另一方面,网络上、朋友圈里,讨论比亚迪遇到困难的声音却越来越多,甚至有人说它的销量开始“遇冷”了。

比亚迪销量下滑:老车乏力新车难卖 对手围剿加剧-有驾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纳闷了,一个每个月卖车像印钞票一样的企业,怎么会让人觉得它有点“虚胖”,甚至开始替它担心了呢?

这背后其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今天就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把这事儿里里外外捋一捋,看看比亚迪这“泼天的富贵”下面,到底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烦恼。

首先得说,比亚迪能有今天的地位,最大的功臣就是它的“王朝系列”,特别是秦和宋这两款车。

几年前,当大家还在为油价上涨和限行政策头疼的时候,比亚迪推出了DM-i超级混动技术,一下子就解决了老百姓最大的痛点。

这种车,能用电,跑起来成本低;没电了能用油,没有里程焦虑;还能上绿牌,不受限行影响。

价格又不贵,十几万就能买到。

这么好的事,大家自然是抢着买单。

秦和宋这两款车,就像两台马力强劲的发动机,硬是把比亚迪这艘大船推上了行业顶峰。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当一个东西太成功,甚至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时,新的问题就来了。

现在大家出门打个网约车,十次里有七八次来的都是比亚e迪的秦或者宋。

这对网约车司机来说是好事,说明车子皮实耐用还省钱,是搞生产的好工具。

但对于那些想买车改善生活品质的家庭用户来说,这就有点尴尬了。

咱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你辛辛苦苦工作,攒了小二十万,想买辆车,周末能带家人出去玩,平时上下班开着也体面。

结果车刚开出去,停在路边等人的时候,总有人拉开车门就想上来,问你“师傅,走不走?”。

或者开到小区,邻居看见了来一句:“哟,换新车跑网约车啦?一个月能多挣不少吧?”。

这种感觉,肯定不好受。

久而久之,“网约车”这个标签就像贴膏药一样,牢牢地粘在了比亚迪的主力车型上。

比亚迪销量下滑:老车乏力新车难卖 对手围剿加剧-有驾

这就直接导致一个后果:很多预算在二十万以上,对车辆的社交属性和品牌形象有一定要求的消费者,在选车的时候,可能就会下意识地把比亚迪排除掉了。

这种品牌形象的固化,正在悄悄地侵蚀比亚迪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家庭用户市场。

这种影响,从最新的销量数据里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今年五月底,比亚迪发布了号称“油耗进入2时代”的第五代DM技术,同时推出了秦L和海豹06两款新车,可以说是万众瞩目。

上市后官方宣布首月销量惊人,但我们看更贴近市场终端的零售数据,比如秦L在六月份卖了四万四千辆,这个数字单看非常厉害。

但要知道,这是秦L这款全新车型,加上纯电版本一起努力才达成的成绩,和去年秦PLUS一款车巅峰时期相比,并没有实现翻天覆地的增长。

而那些功勋老将,情况更不乐观。

曾经稳定在月销三万三千辆以上的宋PLUS,现在已经跌破了三万一的大关。

汉系列,就算是插电混动和纯电两个版本一起卖,销量也一直卡在一万八千辆左右,上不去了。

最可惜的是海豹,当初被看作是挑战特斯拉Model 3的希望之星,现在整个家族(包括新出的几款衍生车型)加起来,一个月也就卖四万出头,最早那款纯电海豹基本没什么声音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新车虽然卖得不错,但没能开拓出新的阵地,反倒是和自家的老车型抢起了客户,而老车型的基本盘又在一点点地被蚕食。

如果说中低端市场是比亚迪的“粮仓”,那三十万以上的高端市场,就是比亚迪一直想摘取的“皇冠”。

一个汽车品牌想要真正受人尊敬,光靠卖便宜车是不行的,必须要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为此,比亚迪推出了腾势、仰望和方程豹这几个品牌。

但从目前来看,这条高端化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腾势品牌的MPV车型D9确实火了一阵,但后续推出的SUV车型N7市场反应就很一般。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很多人想买腾势,却发现自己所在的城市连个4S店都没有,想看车、试驾都费劲,这车还怎么卖?

再说更高端的仰望,那台能原地掉头、能在水上开的U8,确实让所有人看到了比亚迪的技术实力,给我们国产品牌长了脸。

比亚迪销量下滑:老车乏力新车难卖 对手围剿加剧-有驾

但它更像是一个放在橱窗里的展品,告诉大家“我很厉害”,而不是一个能大规模销售的商品。

一个月一千多台的销量,对于仰望百万级的定位来说已经很成功了,但对于整个比亚迪集团的庞大体量来说,实在是太少了。

至于那台更酷的跑车U9,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方程豹算是找准了硬派越野这个细分市场,但光靠一款车,也撑不起整个高端化的梦想。

归根结底,还是那个品牌形象的问题,当满大街跑的都是十几万的比亚迪网约车时,你很难说服消费者再去花四五十万,甚至上百万,去买一个同样挂着比亚迪技术背景的高端品牌。

屋漏偏逢连夜雨,比亚迪内部有烦恼,外部的竞争对手们更是没闲着。

现在的汽车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特斯拉的Model Y价格一降再降,现在已经杀到了二十五万的区间,直接就抢走了很多原本想买顶配比亚迪唐的客户。

而国内的吉利、长安、长城这些老对手,也都反应过来了。

吉利的银河系列,无论是设计还是内饰质感,都很有竞争力,直接对着比亚迪的秦和宋打。

长安的深蓝S7,把纯电续航做得比比亚迪的混动车还长,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注重日常用电体验的消费者。

更厉害的是像小米这样的“门外汉”,小米SU7一上来,不跟你比省油,不跟你比续航,它跟你聊智能座舱,聊手机和车的无缝连接。

那种流畅的智能化体验,正好打在了比亚迪车机系统反应慢、体验不好的软肋上。

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比亚迪过去赖以生存的技术优势,正在被对手们快速追平。

曾经,刀片电池是安全的代名词,但现在,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等新产品,在性能和安全上已经不相上下。

DM-i混动技术曾经是独门绝技,但现在,吉利、长城、奇瑞都拿出了自己的混动系统,实际用下来的节油效果也差不太多。

当你的独家优势不再独特,你就只能和大家一起,陷入到更残酷的价格战和配置战中。

总而言之,比亚迪今天依然是当之无愧的销量冠军,它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

但站在冠军的宝座上,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提升品牌形象,摆脱“网约车”的标签;如何让高端品牌真正落地,被市场接受;以及如何在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始终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

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比亚迪面前,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