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车圈和关注交通安全的朋友们,估计都被一条新闻给刷屏了。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发布了一个征求意见稿,里面提到了一个让很多人都瞪大了眼睛的建议:以后新生产的汽车,出厂时默认的百公里加速时间,原则上不能少于5秒。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立刻就热闹得像炸开了锅。
有的人拍手叫好,觉得马路上那些动不动就“弹射起步”的车子早就该管管了;也有的人觉得这是“一刀切”,自己花钱买的性能,凭什么要被一个规定给锁起来?
一时间,各种讨论、调侃铺天盖地,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以后买车是不是得先问问销售,解锁全部性能需要几步操作?会不会搞出个‘长按点火键三秒,进入赛道模式’?”这个小小的数字“5”,就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K,也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在汽车越来越快的今天,我们的安全感到底应该从哪里来?
是限制车,还是管好人?
说句公道话,这个规定的出发点,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毕竟,马路不是赛车场,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就在不久前,盐城交警不是还在深夜查获了几个骑着非法改装电动车的“鬼火少年”吗?
这些年轻人,在凌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不戴头盔,玩着翘头、烧胎这些极其危险的动作,轮胎摩擦地面的尖叫声能划破半个城市的宁静。
他们模仿着短视频里的炫酷场面,却完全没想过,这种所谓的“帅”,背后是多大的安全隐患。
一旦失控,不仅自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更有可能毁掉一个无辜的路人或者另一个家庭。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之前同样是在盐城,就有个小伙子在隧道里把车开到飞快,闯红灯直接撞上了一辆正常行驶的出租车,最后不仅要承担全部的民事赔偿,还要面临刑事责任。
这些血淋淋的教训,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失控的速度,就是马路上最可怕的猛兽。
而且,现在的情况和十几年前完全不同了。
过去,能跑进5秒俱乐部的车,怎么也得是百万级别的性能跑车,能买得起、开得上的人,大多都有一定的驾驶经验和经济基础。
可现在呢?
随着咱们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二三十万的家用电动车,凭借电动机天然的优势,就能轻松做到三四秒破百的加速成绩。
这意味着,一个刚刚从驾校拿到驾照,可能连油门和刹车还没完全形成肌肉记忆的新手,他手里掌握的方向盘,连接的可能是一台性能堪比超级跑车的“钢铁巨兽”。
电动车那种毫无延迟、瞬间就能达到峰值扭矩的动力输出特性,和传统燃油车线性的加速感完全是两码事。
很多老司机刚从油车换到电车时,都得适应好一阵子,一不小心深踩一脚电门,车子“噌”地一下就窜出去了,非常容易出事。
深圳一个小区里,就有车主错把电门当刹车,结果车子像炮弹一样冲出去撞毁了围墙。
面对这种技术普及带来的新问题,监管部门想从源头上设置一个“缓冲带”,让车辆的默认状态不那么“暴躁”,这个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理解归理解,很多车主的委屈和不满也并非无理取闹。
前段时间,小米SU7顶配版的车主们就体验了一把“我的车,我做不了主”的感觉。
不少车主发现,车辆经过一次远程系统升级后,原本强大的马力被限制了将近四成。
想要完全释放这台车的性能?
可以,但有个条件:你得去指定的专业赛道,并且跑出足够快的圈速,用实力证明你能够驾驭它。
这下车主们可不乐意了,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我花了几十万,是合法合规地购买了一件商品,这件商品的所有性能都是我花钱买来的。我遵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规规矩矩开车,凭什么要因为别人可能会违规驾驶,就来限制我合法拥有的权利?”这个逻辑其实很好懂,就好像因为有人会用菜刀伤人,就规定所有新出厂的菜刀都必须是钝的,想要开刃,你得先去考个厨师证一样。
这听起来,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事实上,大家争论的焦点,看似是车,其实背后真正的问题在于人。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单纯地把百公里加速时间从3秒延长到5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安全问题。
一辆车即便加速到一百公里需要6秒、7秒,但它在城市道路上以60公里的时速行驶时,一旦发生碰撞,其产生的冲击力也相当于从三层楼高的地方摔下来,无论是撞到行人还是护栏,后果都是毁灭性的。
真正的危险,从来不是车子本身能跑多快,而是方向盘后面的人,懂不懂得如何安全、负责任地驾驶。
那些“鬼火少年”出事,根源在于他们淡薄的安全意识和寻求刺激的冲动;那些误把电门当刹车的司机,问题在于他们对车辆性能的无知和驾驶技能的匮乏。
这些都不是一个简单的“5秒限制”就能解决的。
那么,路在何方呢?
其实,堵不如疏,与其在车辆参数上做文章,不如在驾驶者本身和驾驶环境上下功夫。
你看,已经有车企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比如莲花汽车,他们投入巨资举办安全驾驭训练营,和专业的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合作,请来国际汽联认证的顶尖教练,在封闭的专业赛道里,免费教所有感兴趣的驾驶者——无论你是不是他们的车主——如何进行紧急避让,如何应对车辆失控,如何完成麋鹿测试等等这些在驾校里根本学不到的“保命”技能。
这才是真正有远见、有社会责任感的做法。
它告诉我们,强大的性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掌控它的知识和能力。
与其没收人们手中的“利器”,不如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它。
反观我们现在的驾驶培训体系,确实存在着与时代脱节的问题。
绝大多数驾校还在用着动力孱弱的燃油教练车,学员们在训练场里以蜗牛般的速度练习倒车入库、侧方停车,科目三路考的最高时速也往往被限制在40公里左右。
整个培训过程,更像是在应付一场流程化的考试,而不是在培养一个合格、能应对复杂道路状况的驾驶员。
教练不会告诉你,当你驾驶一台大马力电动车时,在雨天路滑的匝道上应该如何细腻地控制电门;也不会教你,在高速公路上遇到突发情况时,一脚急刹车之后应该如何修正方向。
这种培训出来的“新手”,直接坐进一台三秒破百的电动车里,无异于让一个只学过怎么用算盘的人,去操作一台超级计算机。
所以,更治本的办法,应该是双管齐下。
一方面,大力改革和升级我们的驾驶培训和考核体系,把高阶安全驾驶知识,特别是针对新能源汽车特性的驾驶技巧,纳入到必修课中来,让每一个拿到驾照的人,都对车辆的物理极限和潜在风险有清醒的认识。
另一方面,应该大力推动公共赛道和安全驾驶体验中心的建设,为那些热爱驾驶、追求速度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合法、安全、消费得起的场所。
当他们可以在赛道里尽情挥洒汗水和激情,体验人车合一的乐趣时,自然也就不会再冒着生命危险去公共道路上“炸街”了。
说白了,道路安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核心在于人。
简单地给汽车的加速性能上把锁,就像是给厨房里的菜刀装上安全鞘,对于遵纪守法、小心谨慎的普通用户来说,只会增加不便;而对于那些真正想用它来作恶的人来说,总能找到撬开它的办法。
你看,限制加速的意见稿才刚出来没几天,网上就已经冒出了“代刷赛道圈速”、“软件破解加速限制”的灰色服务。
这说明,单纯的技术围堵,永远跑不过人性的需求和市场的逐利性。
与其把精力花在如何给车“限速”上,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下在如何给驾驶员“提素”上。
加强驾驶培训,是补上能力的短板;建设更多赛道,是疏导合理的需求。
让想体验速度的人去该去的地方,让日常通勤的人在路上能多一份安心,这或许才是通往更安全、更文明的汽车社会,那条更宽阔、更正确的道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