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一汽丰田那个新出的纯电车bZ5搞的“水陆空”安全测试,动静闹得挺大。
一听这名头,又是“水下安全舱”,又是“高空跌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车企为了卖车想出来的花哨词儿?
毕竟现在造车新势力们个个都挺能说的,宣传上也是花样百出。
咱们老百姓买个车,尤其是电动车,最担心的还是那块电池到底靠不靠谱,车身结不结实,万一出点事儿,能不能保住命。
所以,这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水陆空”试炼,到底是真有两把刷子,还是光打雷不下雨的宣传噱头?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用大白话好好聊聊,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给捋清楚。
咱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路面安全说起,也就是这个所谓的“陆”之挑战。
一说到汽车安全,咱们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就是“耐撞”。
这台bZ5是基于丰田的TNGA架构打造的。
这个TNGA听着洋气,说白了就是丰田的一套全新的造车理念和平台。
它最核心的一个优点,就是车身刚性特别强,而且重心低。
这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牢,钢筋骨架用得足,那这房子就结实,不容易塌。
TNGA架构下的车身,就是用了很多高强度的钢材,把驾驶舱打造成了一个非常坚固的“安全胶囊”。
万一真的发生碰撞,这个坚固的框架能最大程度地吸收和分散冲击力,保证车里的空间不被严重挤压,给乘客留出宝贵的生存空间。
这是最基础的被动安全,是硬碰硬的真功夫,也是丰田这么多年来积累下的看家本领。
但是,在今天这个年代,光是“挨打”能力强还不够。
真正高明的安全,是能让你根本不用“挨打”,也就是主动预防事故的发生。
这就得看bZ5的“脑子”了,也就是它的T-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文章里提到它能“精准识别加塞车辆,制动柔和如老司机”,这句话信息量很大。
很多人都用过一些车的自适应巡航功能,体验可能并不好,尤其是在咱们国内这种复杂的路况下。
前面突然有车插队,有的车反应就像个新手司机,要么一脚急刹车,把人晃得七荤八素,要么反应慢半拍,得你自己赶紧踩刹车,吓出一身冷汗。
而bZ5这套系统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的处理方式更像一个开了几十年车的老司机。
它不光是用摄像头和雷达“看”,它还会根据周围车辆的动态去“预判”。
比如它发现旁边车道的车有并线意图,可能在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系统就已经开始非常平顺地、不易察觉地减速了,既避免了危险,又保证了车里人的舒适。
这种“老司机”般的从容,背后是丰田宣称的超过200亿公里的智能驾驶数据积累,是无数真实路况喂出来的“经验”,让机器学会了像人一样思考和应对,而不仅仅是执行指令。
所以说,在“陆”地上,bZ5的安全是“筋骨强”和“脑子灵”两条腿走路。
说完了地上的,咱们再聊聊水里的事儿,也就是“水”之考验。
这可以说是所有电动车主心里的一个大疙瘩。
特别是南方的朋友,一到梅雨季节,城市里看海是常事。
油车泡水了,顶多是发动机报废,拖去修理厂大修。
可电动车不一样,几百伏的高压电泡在水里,大家最怕的就是漏电,那可真是要命的事。
bZ5为了打消大家的这个顾虑,可以说是给电池包穿上了一套顶级的“潜水服”。
首先,它的电池包密封等级非常高,达到了IP67级别。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解释一下就是,这个标准要求设备在1米深的水下浸泡30分钟,都不能进水。
而一汽丰田宣称他们的测试标准比这个还要苛刻,模拟的是更长时间的浸泡和高压水枪的直接冲击,确保万无一失。
光有物理密封还不够,它还有一套智能的“保险丝”。
电池管理系统会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电池的绝缘状态,一旦发现有任何漏电的风险,哪怕只是一点点苗头,系统就会在千分之一秒内瞬间切断高压电,从根源上杜绝触电事故。
这就好比咱们家里的漏电保护器,一有危险立刻跳闸,保护人身安全。
所以,bZ5敢说自己是“水下安全舱”,底气就来自于这种从物理到智能的双重、甚至是多重保障。
最后,咱们再来看看这个听起来最厉害的“空”之极限。
这当然不是说车会飞,而是模拟一些最极端、最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比如车辆从一定高度掉下来,或者电池包被重物挤压变形。
这种测试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电池在受到最惨烈的物理破坏后,会不会发生“热失控”。
“热失控”这个词大家可能听得比较多,它是电动车安全的头号大敌。
简单来说,就是电池内部的一个小单元因为短路或者损坏,温度急剧升高,然后就像点燃了一串鞭炮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引燃旁边的单元,最后导致整个电池包剧烈燃烧甚至爆炸。
为了彻底摁住这个“火药桶”,bZ5可以说是下了血本。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信息,它的电池用的是比亚迪旗下的刀片电池。
刀片电池这几年名气很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
传统的电池包里是很多个小圆柱或者小方块,而刀片电池把电芯做成又长又薄的“刀片”形状,直接插在电池包里。
这种结构本身就非常坚固,不容易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发生内部短路。
在那个非常有名的“针刺实验”里,用钢针直接刺穿刀片电池,它既没有冒烟也没有起火,表现非常稳定。
再加上bZ5给电池包设计的超高强度外壳和独立的温控管理系统,就等于给电池上了从电芯本身、到物理结构、再到智能温控的三道大保险。
所以,那个所谓的“高空跌落”测试,就是在用最极端的方式,去验证这三道保险组成的防线到底牢不牢固,能不能在最危急的关头,守住不着火、不爆炸的生命底线。
总的来说,一汽丰田bZ5搞的这一套“水陆空”极限试炼,并不是单纯为了宣传搞出来的噱头。
它其实是想用一种更直观、更震撼的方式,向咱们普通消费者展示它在安全这件事上到底下了多大的功夫。
这背后,既有丰田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的QDR,也就是高品质、高耐久性、高可靠性的造车传统,也有它积极拥抱新技术,与像比亚迪这样的中国顶尖供应链合作的开放心态。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全新的赛道上,安全永远是1,没有了这个1,后面再多的0,比如续航、智能、颜值,都失去了意义。
这种敢于把极端测试过程摆上台面的做法,不仅体现了车企自身的底气,也给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更高的标杆,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