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变天,本田中国大手术,砍掉发动机厂,押注混动

这篇内容反映了当前本田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深刻挑战和激烈的变革,同时展现了广汽、东风和本田三方博弈的复杂局面。以下是一些关键点的进一步阐释和分析:

合资车企变天,本田中国大手术,砍掉发动机厂,押注混动-有驾

---

### **燃油车时代的终结与发动机厂的解散**

合资车企变天,本田中国大手术,砍掉发动机厂,押注混动-有驾

东风本田发动机厂的解散,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中燃油车黄金时代的谢幕。曾经主导市场的车型,如雅阁和CR-V,如今销量下滑,主要原因在于燃油车逐渐被新能源车蚕食市场份额。

- **市场压力**:广汽本田产能的闲置率几近50%,显现了燃油车的乏力。供不应求已经变成供过于求,维持发动机厂的运营只会增加亏损。

合资车企变天,本田中国大手术,砍掉发动机厂,押注混动-有驾

- **时代转型**:这一变革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决策,更反映了行业整体的改变,尤其是在政策和消费者需求向新能源车倾斜的大环境下。

本田显然已经意识到延续传统燃油发动机和燃油车产业链无异于饮鸩止渴。断臂是艰难但必要之举。

合资车企变天,本田中国大手术,砍掉发动机厂,押注混动-有驾

---

### **本田的战略大转向:混动优先,纯电降温**

本田在全球范围内弃纯电转混动的战略调整,成为关注焦点。它体现了对锂电池材料成本高企、电动车领域竞争激烈、以及市场政策导向不一致的审慎评估。

- **混动的独特优势**:混动技术是本田的核心“护城河”,经过多年市场验证,混动车型在油耗、稳定性方面表现亮眼。通过将技术进一步优化和成本压低且保持市场竞争力,本田希望以混动作为过渡解决方案,在新能源时代站稳脚跟。

- **控制投入与风险**:减少1400亿元的电动车投资,看起来是缩减,但实际上避免了在纯电领域的正面激烈竞争(尤其是与特斯拉、比亚迪等强者),转而精耕细作于现有研发优势领域。

然而,这背后也暗藏潜在风险——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脚步已明显加速,消费者需求向纯电车型倾斜。本田大力推广混动车型,能否迎合市场趋势仍需验证。

---

### **合资期限与中日博弈:广汽与东风的不同路径**

广汽本田与东风本田作为本田的两家中国合资公司,尽管同处一个市场,却在战略层面走向截然不同。

1. **广汽本田的主动求变**

- 接管发动机厂是广汽本田拿到更多话语权的一步。而本田放权后,广汽集团可持续发展其自主品牌传祺、埃安等,整车布局更加灵活。

- 广汽本田专注如何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不断通过智能化工厂布局以及生态保护计划增强市场形象。

2. **东风本田的保守应对**

- 合约签到了2043年,这给东风本田留下了更长的缓冲时间,调整策略相对从容。尽管减产裁员,但更聚焦于如“灵悉”品牌的新能源突破。

- 东风本田的战略是在新能源领域保持独立性,全球车型如CR-V仍是其重点,但争夺中国电动车市场份额也成为未来重要方向。

两家合资企业之间微妙的竞争关系,可能随着技术、资源的重新分配进一步加剧。

---

### **中日技术话语权矛盾:插电雅阁的“失败教训”**

插电混动版雅阁的滑铁卢揭示了合资双方深刻的利益冲突——本田希望以混动主导技术方向,中方则在推动电动化的诉求上更为积极。两者之间的技术博弈未来可能更趋显著。

- **中方诉求**:广汽、东风倾向本土化和自主化,推出P7和灵悉L等车型就是典型案例。这类电动车方案由中方主导,减少对本田核心技术的依赖。

- **本田思路**:推动全球化的混动“标准”,拒绝为市场特供更多本地化电动技术。插电雅阁的失败可能暗示本田难以完全适应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转型节奏。

随着市场对新能源车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这种技术话语权与市场生存权之间的张力,可能成为合资双方进一步博弈的关键。

---

### **未来谁能笑到最后?**

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乃至本田自身的转型之路仍充满未知。

- **广汽得势但能否稳住?** 广汽集团确实通过燃油厂的解散更接近技术自主化,但本地化电动车技术能否快速达标,还需时间验证。

- **东风的稳扎稳打与灵悉品牌突破力?** 如果灵悉能在新能源市场形成强品牌,东本则可能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权。

- **本田的“两条腿”策略是否明智?** 混动技术会否还能撑起10年?或许竞争和市场变化将促使其重返纯电赛道。

看似是危机,但也是寻求新契机的机遇。无论广汽、东风还是本田自身,未来的中国市场将继续成为全球汽车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战场。这场博弈,远未落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