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七月,室外温度飙到35℃,但吉利学院的油泥模型车间里,热度更胜一筹。
29名来自清华、广美等高校的学生,正盯着眼前的任务书——12天内,基于吉利A7底盘设计一套量产级智能座舱,预算精确到每一颗螺丝钉。
而他们的导师席上,坐着“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和日本设计名家山田敦彦。这不是夏令营,是战场。
“人才要在一线淬火,在产业扎根。”吉利副总裁陈政这句话,钉在设计营的墙上。
学生的手绘稿会被工程团队评估风阻,油泥模型直接塞进3D扫描仪。去年冠军组的“荷塘涟漪”副仪表台方案,如今躺在银河E8的量产车里——那原是浙江理工学生对着西湖画的草图;而“西子水岸座椅”的绗缝纹路,脱胎于中国美院团队在丝绸博物馆的调研笔记。
今年更狠:所有方案必须适配吉利自研的银河N OS系统,车机延迟卡死0.5秒内。
山田敦彦在圆桌论坛上点破关键:“欧洲车企用30年建立设计话语权,中国想超车,得从根上种人才。”他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米兰设计周上,年轻人围着银河M9的“飞檐虎视”前脸拍照,却没人信这是中国设计。
吉利早把文化符号拆解成公式——
银河E5的“润玉流光”车身,用瓷器釉面反光原理降风阻;
M9的“三进大宅”座舱,实测第三排比理想L9宽85mm,靠的是故宫建筑进深布局算法。
这些成果被写进《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白皮书》,柳冠中称之为“设计界的孙子兵法”。
陈政的“设计力公式”(设计品质÷(成本+效率)×美感)在车间里直接变现。上海团队提议门把手减薄2mm,米兰团队用拓扑仿真验强度,宁波工厂同步改模具——成本仅增11元,风阻系数直降0.003。
但星空顶方案因激光穿孔成本超3毛/孔被毙;另一组“旋转副驾屏”因干扰转向信号,凌晨改电路。
胜出者直接拿offer:去年29人里24人入职吉利,应届生适应期比社招短8个月。而银河A7上市首周订单破1300台,M9在意大利预售48小时斩获236单。德国《AutoBild》罕见夸赞:“东方美学学会了不喧哗”。
当对手高薪挖角外籍设计师时,吉利把柳冠中的工作台搬进车间,让山田敦彦带着学生磨油泥模型。李书福在开营视频里说:“马拉松的胜负,在起跑线就定了。”
如今,这些年轻人的名字,正刻在银河新车的铭牌上。而中国汽车的设计原力,从此有了自己的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