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90辆的总盘子,为什么中国品牌表现差异大?奇瑞第五、比亚迪第八,他们凭啥能支棱起来?

最近发布的2025年马来西亚汽车销量数据在网络评论区炸锅了,当月总销量58490辆。这个数字看着还算不错,可仔细一看中国品牌的排名,简直比电视剧还要跌宕起伏。奇瑞冲到了第五位,比亚迪排名第八还算稳定,但曾经"出海狠角色"长城汽车呢?连前十强都没进去。要知道,2024年长城在马来西亚可是要"硬刚"日系的品牌,Haval H6混动版月销数千,咋才一年就"掉队"了?更绝的是,奇瑞和比亚迪虽然销量个位数千,但排名靠前,和当年"默默无闻"的状态比,完全是"逆袭剧本"。这背后到底是日系车"霸权松动",还是中国品牌自己"内卷翻车"?

第一部分:58490辆的总盘子,为什么中国品牌表现差异大?

先敲重点,2025年马来西亚全月汽车销量58490辆,这个数字来自马来西亚汽车协会MAA的官方发布。听着不算少,但对比中国动辄月销百万的市场,这规模也就相当于国内一个三线城市的月度销量。整个国家的车市盘子就这么大,中国品牌要在这个"小盘子"里分蛋糕,难度可想而知。

58490辆的总盘子,为什么中国品牌表现差异大?奇瑞第五、比亚迪第八,他们凭啥能支棱起来?-有驾

可就在这"小盘子"里,中国品牌的差距直接拉成了"鸿沟"。奇瑞9月销量1122辆排第五,比亚迪1028辆排第八,而曾经在马来西亚喊着"要在东南亚复制国内辉煌"的长城,9月销量根本没进前十强。啥概念?和日系三杰比一下就明白了。丰田9月卖了10380辆,本田4564辆,三菱1073辆。长城不仅被日系品牌甩了好几条街,就连奇瑞和比亚迪都后来居上。

这数字有多扎心?咱对比下2024年长城的情况,当时长城靠着Haval H6新能源和欧拉好猫,在马来西亚月销能破3000辆,排进前十很稳当。可到了2025年,Haval H6混动版虽然还在混动车销售排行榜上排第二,仅次于丰田Corolla Cross的602辆,单车销455辆,但总品牌销量却不再单独公布,说明整体表现明显下滑。更讽刺的是,长城当年在马来西亚建了组装厂,号称要"本地化生产降成本",结果现在产能利用率怕是连20都不到。工厂机器要是会说话,估计都得喊"闲得慌"。

为啥会这样?表面看是销量数字的对比,深层原因得从产品策略和市场需求说起。马来西亚消费者买车的刚需就两个,一是省油,油价虽然比国内低,但老百姓精打细算,每一分钱都要花出效果。二是皮实耐用,热带气候加上路况复杂,车子得扛得住高温和颠簸。

长城早年主推的Haval大狗、Tank 300这些硬派SUV,在国内是"网红爆款",微博小红书天天刷屏。可到了马来西亚就"水土不服"了。为啥?吉隆坡市区道路窄,停车费贵,大尺寸SUV根本施展不开。买个7座大SUV停在CBD,光是停车费一个月就得花好几百块,还得时刻担心剐蹭。再加上马来西亚柴油车占比高,新车销量里差不多有四成是柴油车。长城的主力车型呢?清一色汽油或插混,和当地消费需求直接错位。

反观奇瑞和比亚迪,打法完全不一样。奇瑞靠"小而美"的SUV,比如Tiggo 5X、欧萌达这些紧凑级车型,尺寸刚好卡在马来西亚消费者最爱的范围内。车长4.4米左右,停车不费劲,油耗5.8升每百公里,比同级别日系车低0.3到0.5升。价格方面更有杀伤力,Tiggo 5X起售价8.9万林吉特,比同配置的丰田卡罗拉Cross便宜1.2万林吉特,折合人民币就是省一两万。最关键的是,奇瑞在马来西亚搞了"3年免费保养加10万公里质保",这服务直接把日系品牌的"抠门"对比成渣。

比亚迪走的是另一条路,它的杀手锏就俩字,电动。马来西亚虽然电动车渗透率只有12,但政府从2024年开始给电动车补贴,每辆车最高8000林吉特,折合人民币一万多块。比亚迪的海豹和Atto 3正好卡位。比如Atto 3,续航500公里版本售价12.9万林吉特,折合人民币20万出头。看起来贵吧?但算上补贴和省下的油费,每个月电费比油费少200到300林吉特,折合人民币就是省三五百块。长期用下来,电动车更划算。更关键的是,比亚迪在马来西亚建了电池维修中心,解决了消费者最担心的"电池寿命"问题,这招直接打消了"电动车不敢买"的顾虑。

第二部分:奇瑞第五、比亚迪第八,他们凭啥能"支棱"起来?

既然长城"掉队"了,那排第五的奇瑞和第八的比亚迪,又是靠啥在马来西亚站稳脚跟的?咱先看奇瑞。2025年9月卖了1122辆,虽然销量不算特别大,但排名进了前五,这在中国品牌里是个成就。奇瑞的主力车型是Tiggo 5X和欧萌达,这两款车为啥能打动马来西亚消费者?

首先是尺寸定位。紧凑级SUV在东南亚市场就是王道,因为城市道路设计就是这样的。吉隆坡、槟城、柔佛的城市布局都比较紧凑,大车根本施展不开。奇瑞吃准了这一点,主打4.4米左右的车长,既不失SUV该有的空间,又能在城市里灵活停靠。

其次是动力配置。Tiggo 5X搭的1.5升自然吸气和1.5T涡轮增压发动机,这个排量在东南亚很吃香。油耗低,动力足,对热带高温环保路况适应性强。用户在马来西亚论坛上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奇瑞这款车真的很扛用,即便在柔佛的坏路上跑也没啥问题"。

价格是第三个杀手锏。奇瑞的Tiggo 5X起售价8.9万林吉特,这个价格对标的是同级别日系产品,但便宜了1.2万林吉特。马来西亚消费者不傻,同样的配置同样的空间,便宜一两万块,为啥不买中国品牌?

再看比亚迪,它的优势完全不同。比亚迪在2025年9月销了1028辆,虽然销量看起来没奇瑞多,但增长势头更猛。2024年同期才卖800辆,一年时间翻了两倍多。比亚迪的杀手锏是什么?就是"电动"这两个字。

马来西亚政府对新能源车的政策支持力度很大,2024年之后给电动车补贴,每辆车最高8000林吉特。这个补贴政策吸引了一大波消费者。比亚迪抓住了这个机会,用海豹和Atto 3两款纯电车型切入市场。海豹是轿车,Atto 3是SUV,两个品类都覆盖,选择余地大。

Atto 3的续航500公里版本定价12.9万林吉特,折合人民币20万左右。这个价格看起来不便宜,但当地消费者是这么算账的:政府补贴8000林吉特,到手车价降到12.1万林吉特。再算长期用车成本,电费比油费便宜,一个月能省两三百块。算个五年十年的账,电动车比传统燃油车划算。

比亚迪还有个高招,在马来西亚建了电池维修中心。消费者最怕什么?怕电池坏了没地方修,离开工厂就没人管。比亚迪直接建维修中心,承诺电池维护服务,一下子就打消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这个策略简单但有效,直接把"买电动车靠运气"的风险转移到了厂商身上。

还有个细节很重要,比亚迪在马来西亚的销售网络铺得很密。30多个经销商网点,售后维修点覆盖主要城市。消费者买车不怕,怕的是买完了没地方修,比亚迪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对比长城呢?长城虽然建了组装厂,但经销商网点不到20个,消费者买车修车都得等,服务体验直接拉胯。

58490辆的总盘子,为什么中国品牌表现差异大?奇瑞第五、比亚迪第八,他们凭啥能支棱起来?-有驾

第三部分:中国品牌"冰火两重天",到底是策略问题还是心态问题?

现在问题来了,同样是出海,奇瑞和比亚迪能"逆袭",长城为啥就"掉队"了?表面看是销量数字的对比,深层其实是"出海心态"的根本差别。这个差别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

长城当年进马来西亚,带着"国内SUV王者"的光环,主打"高端硬派"路线,结果发现当地消费者要的根本不是"越野性能"。他们要的就是"城市代步省心",买个车就是上班通勤接孩子,不是去沙漠穿越。就像你非要给南方人推销加厚羽绒服,需求根本对不上。再好的设计再强的性能,消费者也不会为这些不痛不痒的特性买单。

反观奇瑞和比亚迪,他们没有长城那样的"光环包袱"。奇瑞本身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老手,在国内起家就是做经济型SUV,打的就是性价比。这套逻辑搬到马来西亚,依然管用。比亚迪呢?它是"新能源技术流",主打电池和电动化,这些技术优势全球通用,不受地域限制。

58490辆的总盘子,为什么中国品牌表现差异大?奇瑞第五、比亚迪第八,他们凭啥能支棱起来?-有驾

更关键的是他们没有急着"硬刚"日系的传统优势,而是先找市场空白。奇瑞抓"小尺寸加低油耗"这个空白,比亚迪抓"电动车加政策红利"这个空白。精准打击,每一步都踩中了当地消费者的痛点。

还有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本地化做得深不深。奇瑞在马来西亚有30多个经销商网点,覆盖主要城市。售后维修点也不少,消费者修个车不用等太久,服务体验跟上来了。比亚迪和当地电力公司合作,建了50多个公共充电桩。想要卖电动车,充电设施必须跟上,比亚迪干脆自己动手。

长城呢?组装厂虽然建了,但供应链本土化率低,零部件大多还是从国内进口,成本高不说,供货周期也长。售后网点只有十几个,消费者修个车可能得等一周,这服务体验,谁还愿意买?当初号称"本地化生产降成本",结果成本没降下来,反而把消费者体验搞差了。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品牌能不能在海外市场站住脚,关键不在产品本身有多好,而在于你是否真正理解了当地市场。长城犯的最大错误,就是用国内的思维和标准去衡量海外市场,结果变成了"一厢情愿"。奇瑞和比亚迪成功的秘诀,就是先看清楚当地消费者需要什么,然后再反过来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这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真的很难。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长城销量"扑街"的消息一出,网络评论区直接炸了,各种声音都有。有人替长城"鸣不平",有人为奇瑞和比亚迪"欢呼雀跃",还有人"唱衰"中国品牌出海。咱挑几个最典型的问题聊聊,看看有没有你也想过的。

问题一,长城技术不差,为啥就是卖不动?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是很多长城粉丝的心声。长城的技术确实不差,Haval系列的越野底盘设计在业内认可度很高,柠檬混动系统的参数也很漂亮。可这就是关键啊,技术好不等于市场接受。马来西亚消费者要的不是"极限越野",而是"日常实用"。长城没搞清楚"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光堆参数没用。你给一个每天就开10公里市区的老司机配个四驱越野车,再强的离地间隙再硬的悬挂,他也用不上。这就是"用力的方向错了"。

问题二,奇瑞和比亚迪会不会也"昙花一现"?这个可能性确实存在,但短期看不太会。奇瑞已经连续18个月销量增长,数据摆在那儿。比亚迪的电动车销量随着充电网络完善,还会继续放量。但更关键的是他们都在"深耕"。奇瑞计划2026年在马来西亚推出本地研发的A0级小车,就是专门为东南亚市场设计的。比亚迪要建第二座电池工厂,提高本地产能。这些举措说明他们不是来"捞一笔"就走,而是真正想在马来西亚扎根。

问题三,中国品牌出海,到底该学谁?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问"成功的模式是什么"。学奇瑞的"接地气",从用户需求出发做产品,不要闭门造车。学比亚迪的"技术绑定政策",抓住补贴和电动化趋势的机遇。千万别学长城的"我以为你好"思维,市场不会为"我觉得"买单。消费者要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才是出海成功的不二法门。

还有人问,长城现在还有翻盘的机会吗?从数据上看,机会是有的,但难度很大。长城需要快速调整产品线,推出更符合东南亚市场需求的车型。还要加强售后服务网络,赢回消费者的信心。最关键的是,要改变思维方式。停止用"国内思维"看海外市场,多听听当地消费者和经销商的意见。如果长城能做到这一点,翻盘不是不可能。但从目前的趋势看,这个窗口期可能不会等它太久。

结语:马来西亚车市"暗战"才刚开始!

2025年9月的销量数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品牌出海的真相。这个真相很扎心,但也很现实。不是所有"国内爆款"都能复制到海外,更不是"砸钱建厂"就能赢。地理位置相同不代表市场相同,消费需求永远不一样。

58490辆的总盘子,为什么中国品牌表现差异大?奇瑞第五、比亚迪第八,他们凭啥能支棱起来?-有驾

奇瑞和比亚迪用"精准定位加本地化服务"证明了中国制造的潜力,虽然销量数字看起来不起眼,一千多辆,但这代表的是一个正确的方向。长城的"掉队"也给所有出海企业提了个醒,尊重市场规律比盲目自信更重要。多少企业因为一时成功就飘飘然,最后在海外市场碰了一鼻子灰。

接下来的故事会怎么发展?比亚迪的电池工厂如果顺利投产,电动车成本会进一步下降,市场份额会继续扩大。奇瑞如果能推出符合当地市场的新车型,排名还能继续上升。长城如果能快速调整战略,也许能止住颓势。但说句实话,在这个越来越透明、越来越理性的市场里,不了解消费者的品牌,再强的技术也白搭。

下次再有人说"中国车出海就是降维打击",就把马来西亚的数字甩过去。58490辆的总盘子里,有人排第五,有人排第八,也有人只能在混动车单项排名里出现。这才是真实的"战场",远比网络段子复杂得多。中国品牌的出海之路才刚走了一小段,后面还有很多课要补。

58490辆的总盘子,为什么中国品牌表现差异大?奇瑞第五、比亚迪第八,他们凭啥能支棱起来?-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