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月份,纯电SUV的市场份额已经突破了30%。我试驾的那台新ES8,刚开门那瞬间,你会觉得它不像普通的SUV,更像个移动车库。拉开车门,迎面而来的那股豪气,还算不上豪华,但绝对让人觉得哇,这空间可以打麻将了。
那天跟一个刚入行的销售聊天,他随口说:这个车空间真夸张,坐三排都舒服。我笑了笑,你决定买不买之前,要知道这个空间在实际用中是不是想象得那么夸张?他点点头,我心里已经开始估算:6个成年人,后排还可以放出一堆行李,一点不夸张(估算,样本不多哈)。
要我说,这车能在试驾人群中爆火最大的原因,还是那点标配——空间、内饰、续航。去年我听同行描述,介绍纯电SUV的声音几乎都说续航能不能够撑到家?超跑样子可能有人买,但家用?不太担心。但用户真正关心的,还是用车成本。
你别小看这个。比如我自己心算过,一台纯电车百公里成本大概在1.2元(假设电费0.6元/度,续航635公里,消耗20kWh/百公里),一年跑个2万公里也就两三千块油钱,心里就咯噔一下,平时还嫌麻烦不?在同行看似黑科技的导流管、时尚造型里,我更关心这车的耐用性和维护门槛。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蔚来那个换电站,其实和我们打疫苗的流程还挺像的。插上插头,几分钟就搞定,比等充电桩上充满电快多了。可偏偏我也在想:换电站覆盖率到底有多大?这个不确定(估算,样本有限)——毕竟,别的品牌都在推超级充电网,蔚来的换电是不是还是站在品质差异这个档口上?我还记得有个同行说:白天充电,换电更像是点对点的快餐。你觉得用户会愿意为了省时间跑不同的换电站?还是继续用充电桩?这其实关系到他们的硬核布局有没有效果。
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有一张照片是我跟朋友在汽车展上碰钉子的场景——那会儿盯着展台,新ES8挺漂亮的,但朋友说:空间是真的大,就是价格高点,买不起。我笑了:你知道的,越高端成本越高,研发、材料都不便宜吧?(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其实更在意那匹是不是像宣传那样好用。特别是空间的实用性,有没有注意过:全尺寸宽敞,前后座椅调节到合适位置,后排能比家里还宽绰。这才是我喜欢的。
你会不会觉得,我在吹牛?试驾中我一开始有点担心乘坐感会不会差,结果坐进去,零重力座椅、全区域静音设计,感觉像卧室一样惬意。说到静音和乘坐舒适性,我心里也在打个问号:这样的材料用了多好的隔音材质?能维持多久?(这段又停了)。你知道的,下一个问题可能就要问这样的用料,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
我还记得一个细节:车内蒙太奇般的氛围,中控那个大屏幕,触感怎么说呢,有点指尖沙砾感,虽然那次开车我没刻意研究,但我在想,这样的科技感是如何传达给用户的?是用料厚还是用科技创新?或者只是噱头?我这也不太懂,但试完后,总感觉颜值和技术挂钩的背后,还是得看用料的真材实料。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真实感那点儿太难保证——毕竟,媒介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和现场试驾的差异,总让人觉得有点云里雾里。
我在想,像蔚来这样要在高级感上持续发力,明星代言、限量版车的话题不可少。莫文蔚作为体验官,这个点我挺能明白的——高端品牌,和流行文化结合,确实更容易引发共鸣。但问题是,这样的高端感到了用户心里到底是糖还是真金?还是只是一场名人餐?
他们说,车内空间满足家庭和商务的双重需求,我心里想:你这是在给出牌,还是实在的用料真扎实?毕竟,买车不光是看标配规格,还要看用车的实操差别——比如同级别车里,特斯拉Model X怎么样?坐感、车身稳定、操控感……这些,真做到了感受到的差别。
我还想问:在未来:如果蔚来的纯电+换电能普及到乡下,能解决偏远地区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吗?(这可能是一个未来级的猜测,也没弄明白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会变成亮点。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
回头想想,新能源车的突破,不只是技术创新,更多的是用户体验和命名,从每天开车的场景出发,空间和舒适成为第一决胜负点。你说,这车还能在竞争里走多远?其实我也不知道,反正,车轮下的路要走很长,而我,喜欢那点隐秘的细节——比如泊车时那一点点顺滑。那天我在想:这个静音背后的原理怎么那么像静谧的书房?是不是用了很多秘密隔音布丁?
这一路走来,我心里一直在琢磨:你觉得,未来的家用纯电车会发展到像手机一样随身携带,无人驾驶、智能座舱、超高续航……最核心的还是用得着,因为再炫的科技,没有到手用起来舒服,都是浮云。
或许我更在意的是——下一次试驾时,那个微妙的空间感还能不能让我真的觉得还是我家车一样温暖、熟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