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们总能听到各大汽车公司宣布在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建立全球研发中心的消息,这似乎成了一种潮流,好像不在这些地方建个研发大楼,就跟不上时代了。
然而,最近有个事挺有意思,就是和华为合作得风生水起,造出问界系列汽车的赛力斯,却选择把他们最重要的全球研发中心,建在了重庆。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了,为什么是重庆?
这个以山城、火锅和雾都闻名的城市,在很多人印象里,似乎和高精尖的汽车研发不太搭边。
大家都在往东部沿海的科创高地挤,赛力斯为什么偏偏要反着来,把宝押在自己的大本营重庆呢?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考虑,是不是想走出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
其实,赛力斯这个决定远不是回家建个楼那么简单,它背后是一整套深思熟虑的打法,可以说是在重新定义汽车研发该怎么搞。
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它把研发中心建在了自家产业链的心脏地带。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传统的研发流程是什么样的。
一个工程师在北京的办公室里画出了一张新零件的图纸,然后要把它发给远在几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的供应商去打样。
样品做出来,通过物流寄过来,一来一回好几天就过去了。
如果样品有点小问题,需要修改,那这个过程还得再重复一遍,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
在现在这个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线。
赛力斯在重庆的布局,就彻底改变了这种低效率的状况。
他们的全球研发中心,就像一个指挥部,而周围五公里半径内,就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宁德时代的电池工厂等八家电池产业链的核心企业。
把这个半径再扩大到十公里,又能覆盖三十多家做智能座舱的零部件厂商。
这种布局带来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
比如,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上午在实验室里有了一个关于电池散热的新想法,下午他就可以直接走到隔壁的供应商车间,和对方的工程师面对面沟通,马上就能把样品给试制出来。
据说,这种“实验室就在生产线旁边”的模式,比起行业里普遍的跨地区送样测试,能把周期一下子缩短百分之七十二。
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得益于重庆过去二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厚汽车产业基础,这里有超过两千家汽车相关的配套企业,形成了一张巨大的产业网。
赛力斯把研发中心这个“大脑”直接植入到这片产业的“土壤”里,让想法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变成现实产品。
除了地理位置上的便利,赛力斯还把与合作伙伴的协同效率发挥到了极致,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华为的合作。
现在很多车企和技术供应商的关系,还停留在“我给你提需求,你给我交产品”的阶段,技术是买来的,双方的沟通往往隔着一层。
但赛力斯和华为的合作显然更深了一步。
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团队,可以从深圳飞到重庆,下了飞机直接就进驻到研发中心,和赛力斯的整车工程师们坐在一起,对着同一块屏幕,看同一段代码,进行实时调试。
这种“同屏共创”的模式,避免了远程沟通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延迟,让问题能被当场发现、当场解决。
据说,正是因为这种高效的协同,问界M9搭载的那套先进的智能驾驶系统,技术更新迭代的效率足足提升了百分之四十。
更关键的是,他们的合作不仅仅是技术对接,更是针对真实场景的联合攻关。
重庆的道路状况是全国出了名的复杂,坡陡、弯急、雾多,立交桥层层叠叠,很多地方卫星信号都会受到干扰。
这些独特的“魔鬼路况”,对于自动驾驶系统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很多在平原地区表现不错的系统,一到重庆就容易“犯迷糊”。
赛力斯和华为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反而是把它变成了一个独特的优势。
他们在研发中心里共建了“智能驾驶安全实验室”,专门收集和研究这些极端路况数据,把这些让老司机都头疼的场景,变成了训练人工智能算法的“特色教材”,目前已经积累了超过三千组独有的路况数据。
这样研发出来的自动驾驶系统,自然更能适应中国的复杂道路,也更安全可靠。
在具体的研发方向上,赛力斯也显得非常专注和务实。
他们没有像一些企业那样摊子铺得很大,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做不精。
而是把百分之八十的优势资源,都集中投入到三个最关键、也最难啃的领域。
第一个就是L4级别的高阶智能驾驶,目标是到2025年,在重庆这种极其复杂的城市道路环境下,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有百分之九十八的时间都无需人为接管,这个标准可比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实现零接管要难得多。
第二个是800伏高压快充技术,他们追求的不仅是超过一千公里的续航里程,更看重在各种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比如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天气里充电速度不打折,在六十度的高温下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要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五分之四。
第三个是车身轻量化,他们希望通过使用碳纤维等新材料,让车身在减重百分之十五以上的同时,成本增长控制在百分之八以内。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没有简单地去采购昂贵的进口材料,而是联合重庆本地的大学和材料企业,从最上游的工艺开始研究,成功把原材料成本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二,为大规模应用铺平了道路。
赛力斯在重庆建立全球研发中心,带来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企业自身。
它就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改变整个区域的汽车产业生态。
比如,在重庆巴南区有一家生产电池外壳的工厂,过去他们只是被动地按照车企给的图纸进行生产。
但现在,他们可以经常派技术人员去赛力斯研发中心,提前获取最新的碰撞测试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来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
这样一来,他们产品的合格率从百分之八十二提升到了百分之九十七,竞争力大大增强,甚至还因此获得了其他大车企的订单。
越来越多像这样的本地配套企业,正在从过去单纯的“供应商”,转变为能够参与到前期研发设计中的“共创伙伴”。
这种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正在让重庆的汽车产业链变得更加强大和富有创新活力。
这种深深扎根于本土产业土壤,同时又链接全球顶尖技术伙伴的研发模式,或许真的能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新范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