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在财报中频频亮起“亏损”红灯时,理想汽车却交出了一份毛利率16.3%的成绩单。虽然同比下滑5.2个百分点,但横向对比蔚来18.1%、小鹏13.1%的同期表现,理想的成本控制能力依然稳居第一梯队。这张“成绩单”背后,藏着新能源车企生存战的关键密码。
增程与纯电的双线博弈
理想第三季度9.32万辆的交付量中,增程式车型仍是基本盘。尽管面临纯电转型的阵痛,但增程车型凭借“加油5分钟续航700公里”的实用标签,在20万元以上市场稳住了13.6%的市占率。这种技术路线的选择,让理想避免了纯电车型产能爬坡期的巨额固定资产摊销——要知道,小鹏同期纯电工厂利用率不足60%时,理想的常州工厂仍保持着85%以上的运转效率。
供应链的“垂直革命”
翻开理想的财报细节,30亿元研发费用中有个关键数据:60亿元年度AI投入。这钱花在哪了?自研芯片算力等效3颗Orin-X,基座模型参数量达720亿,甚至连底层操作系统都亲自下场。这种“软硬一体”的垂直整合,让理想在电驱系统、智能座舱等核心部件上实现了7.3%的成本优化。当友商还在为博世、英伟达的供货周期发愁时,理想L系列车型的域控制器成本已同比下降19%。
120亿研发的长期赌注
眼下6.24亿元的净亏损看似刺眼,但对比28亿元净利润的去年同期,会发现理想把真金白银都砸向了未来。全年120亿研发预算中,有50%投向人工智能,这意味着每卖出一辆车就有1.3万元转化为技术储备。这种投入强度甚至超过特斯拉2016年Model 3量产前的水平——当年马斯克用17%的研发营收比换来4680电池的突破,而理想此刻的研发占比已达21.9%。
当行业讨论“新势力何时盈利”时,理想用财报给出了另一种答案:短期用增程车型养活现金流,长期靠技术深蹲换取爆发力。就像24年前那张1000元存单,今天的研发投入或许要经历时间的复利,但穿越周期后取出的,很可能是下一个增长周期的钥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