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场已至,规模效应定生死?

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年报敲响了警钟:年营收1000亿成为生死线,比亚迪、理想等盈利者稳居线上,而亏损者则被拦在门外。规模效应,这个工业时代的铁律,在新能源浪潮中愈发凸显其决定性力量。

规模效应:生存基石还是盈利陷阱?

规模效应的本质是边际成本递减。当销量突破关键节点,企业便能赢得喘息空间。理想汽车、零跑的销量攀升带来了单车成本的显著下降,比亚迪更以300万辆智驾车规划向供应链展示议价权,将高阶智驾打入7万元的海鸥车型,彻底颠覆“智驾即高价”的规则。

下半场已至,规模效应定生死?-有驾

然而,规模扩张并非万能解药。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陷入“规模不经济”困局,当全行业研发投入增速远超净利润增速,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的剪刀差成为悬顶之剑。

产业链暗涌:规模盛宴下的紧绷链条

头部车企的规模优势正在产业链上形成强力传导,主流车企应付账款周期普遍拉长。规模巨头通过延长账期变相压榨供应链,虽缓解自身现金流压力,却将中小供应商置于险境。政策层面已注意到这一风险,要求核心企业保障中小企业账款权益。

下半场已至,规模效应定生死?-有驾

下半场竞逐:规模内涵的重构

进入竞争的下半场,汽车产业的规模逻辑也正在经历深刻进化。不仅销量规模是“槛”,数据、技术等形式的“规模”也逐渐成为决定生死的护身符。比亚迪每日1200万公里真实路况数据,成为其算法迭代的护城河。传统Tier1供应商地位式微,主机厂通过自研、控股或战略投资重构供应链,规模话语权转化为技术主导权。

规模效应仍是汽车工业颠扑不破的真理,但下半场的角逐远不止于数字堆砌。当“以价换量”的粗放模式触及瓶颈,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驾驭规模——在成本与创新、扩张与盈利、产业链掌控与生态共赢间建立精妙平衡。规模决定企业能否站上牌桌,而对技术、数据和价值链的深度重构,将决定谁能在牌局中笑到后。

下半场已至,规模效应定生死?-有驾

你认为谁将成为这场淘汰赛的终赢家?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每日汽车资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