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最近一则硬核“碰撞大片”把重卡厂商乘龙推上风口浪尖,这场公关战就像两车迎面相撞,只是残骸不是金属,而是舆论。
故事的起点可谓高能:理想i8新车发布会上,品牌方拿出一段“卡车对撞”的测试视频,号称新车足够坚固,是行走的金钟罩。可惜,视频中那台“四轮离地、驾驶室几乎起飞”的受害者,车标没打码,被网友一眼认出是乘龙的老款卡车。此举在互联网炸开了锅,阴谋论满天飞,乘龙方面也坐不住了。
于是你看,乘龙卡车的公关逻辑是这样的:第一时间发声明,先为自己辩护一波,等同于电视里老中医亮证书,语气沉着道:“视频所用的是我们的老车型,测试环境离现实十万八千里。大家理性点。”“道路安全才是真理,遵守规则、维修保养、开车上路比吹牛帅多了。”他们还挥动法律大旗:这不是正常商战,这是恶意侵权,直接损害我公司名誉——对,已经报律师处理了。
另一边,理想汽车的套路也很市场化。“我们完全信赖第三方权威机构,不存在操作。想复测?直播都行!”这番话投机得很,既给自己贴权威标签,又巧妙扔回质疑的皮球。然而,记者们追问具体测试标准,话锋立刻收紧:“具体标准要跟业务部门核。”其实,内行都知道,这类非公告准入测试弹性很大,你说怎么测,它就怎么灵活着测。特别花哨的特效未必就是实战表现。
老实说,这场碰撞测试大戏,汽车厂家的自说自话,高管隔空喊话,都很有喜剧效果。最爱“立意高远”的乘龙卡车,还频频用海报玩文案:“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你不说我都差点以为他们要转行当灵魂乐队了。当然,“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简直要把《流浪地球》科幻感搬进重型卡车。讽刺吗?有点。传递了什么深意?说直白了还是为了挽回品牌,分清责任,怕自家车主“被吓跑”,毕竟没人愿意买一辆发布会上被撞得七零八落的车。
这事让人玩味的地方还不止于企业公关艺术,更在于每次舆论大碰撞里大众的观念摇摆。大家口口声声要数据、要真相,真看见高强度测试又嫌不真实。其实,生活不是搞笑综艺,更不是实验室,车祸来临时没有导演和重拍机会。不是谁把碰撞测得翻天覆地,现实中就真的能保你的命。理想汽车的“超级实验室”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流量的魔法;乘龙卡车的“守护每程”,也是防流量反噬的最后底线。牌桌上谁都不傻,最终目标不是科普,而是抢夺用户信任感。
更妙的是,这桩风波一划到法律层面,瞬间变得四平八稳。引经据典,说是侵犯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民法典”等等。到头来,不外乎是为自家公司争争脸,免得丢了市场蛋糕,顺带把对手逼退两步。说白了,这不是技术之争,而是全民营销大混战,“我打你一拳,你赶紧报医生”——总得做个姿态给街坊邻居看看:我不怕事,正义在手!
从社会学角度看,这种“车祸新闻剧”揭露了好几个真相:一是国产品牌之间的内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不惜玩出悬疑撞车大片拉流量。二是流量高于一切,谁抢到一分网络注意力,谁就有资格定义什么叫“安全”——哪管这和工程师们的真实数据毫无关系。三是消费者心里清楚得很:解读碰撞测试,比理解一篇高考作文还复杂。真要安全,还得自己守着红绿灯,别信广告神话。
最后,乘龙那句“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倒是语带双关。归根结底,不管科技再炫,话术再多,安全问题谁也别耍花招。法规、道义、数据和广告,各有各的逻辑,各说各的理。但所有舆论撞击终会落地成一句:“守好自己的安全防线,别让别人的宣传成了你的险情。”要是每个品牌都真心守护用户,哪还用碰撞测试做营销噱头呢?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