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又看了一下市场上的天籁,发现2026款的确挺吸睛的。尤其是那块华为合作的鸿蒙座舱,从硬件到交互,感觉已经迈入了智能旗舰的范畴。可是仔细一想,也不得不说,它在硬核这块,还是稍微有点卡壳的感觉。特别是动力和纯电时代的布局,这两块让我觉得未来发展还得再掂掂。
我自己在研发部门干过几年,深知一个新技术运用背后的完整逻辑。日产在智能化上的投入是明显的。那大屏的反应速度,确实比之前的天籁舒服很多。之前翻过几页问界座舱的资料,那感觉真的像投影到未来了。整套系统不仅省事,还能跟手机无缝连接(这点我觉得对年轻人挺有吸引力),导航、音乐都可以用一秒搞定。
不过说实话,智能化体验再好,燃油车的根基从来都不能说完全稳固。那天我还跟一个朋友说,车的动力是一辆车最硬核的硬件。天籁用的还是传统的2.0L和2.0T发动机,配CVT变速箱。听着就觉得不够硬核。朋友还调侃:这车真是暖人心的‘哥哥款’,就是开不出那股激情。我也觉得,虽然2.0T在峰值动力上还算面上,但毕竟CVT的急加速反应,还是会有点呱哒呱哒的声音,跟操控快感相差不少。
我去打了个比,比个价:同价位的格局里,比如凯美瑞2.0混动或比亚迪秦Pro DM,动力上就更硬料。再说,纯燃油天籁,油耗上可能会吃点亏。就我估算,百公里油耗在7L左右吧(这是我粗心心算的,现实可能有点差距)。如果未来再上涨点,天籁就得多拼拼节能。
说到缺少混动,也不是没有考虑。日产后续可能会推e-POWER混动版本,但这事拖得有点长。现在市场上混动比燃油车更被信任。你看看,现在的消费者,谁还会愿意为了十几万块买个油车,还得担心后续电池寿命、系统更新。我觉得除了价格,最关键的还是心态。你问我:你觉得天籁要不要搞电动版?我没细想过,也许应该(或者说,肯定得)加个e-POWER插电版本吧。要不然,就只能继续站在观望的角度了。
这让我想到一个点——供应链的变化影响了车企的布局。你看,日产一直对供应链的掌握比一些国产品牌更保守,可能他们更偏向稳扎稳打。零部件的成本能保证质量,但也限制了技术爆发。制造工艺就像个生活小事:家里的厨具,能保证每次菜都好吃,但想要创新口味就得尴尬点。
对比国产品牌,比如吉利、比亚迪,混动技术的推广比日产快了不少。尤其是在电池成本持续下降(据说现在电池成本已到每kWh 10美元以下),纯电动车的普及速度会加快吧。这也是个方向,没有办法回避——未来新能源肯定要占份额。而天籁的智能座舱,再强,终究还是燃油车的装饰品,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很多人会问:未来是不是只要买电动车就可以了?说实话,我也曾经这么想过,但现实很复杂。有时候买车不是看IT体验,而是看日常用的硬支撑。开快了,油门响应怎么,刹车线性不线性,后排座椅的舒适度……这些细节,要真做得很好,才能打动用户。
我刚才翻了下自己的相册,有个普通的日子,载着娃去超市,刚好遇到一个熟人。对方问我:这天籁还挺舒服的,你觉得还值这个价?我当时想了一下,确实新天籁的配置好多,但价格一高,门槛也提上来了。尤其是如果在18万到24万之间,因为竞争实在太激烈——国产混动、甚至纯电,都在这区间拼杀。
所以,我在想,天籁还要不要死磕智能化这块?还是说,把基础动力做扎实点,再把价格下降点,谁的钱包愿意多掏点,可能才是长远之道。你有没有类似的感觉?比如我总觉得,车子用到后期,有没有可能伺候得比当初买时还好。
嗯,最后留个悬念:你觉得下个五年,燃油车还能有春天吗?还是说,像我猜测的,等着电动车全面普及,燃油车就像用完的打火机,只剩个挂念?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