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儿,挺热闹。
赛力斯,这家背后站着华为的“浓眉大眼”的新能源车企,在A股上市之后,又跑去香港敲了一次锣,搞了个“A+H”双平台上市。
市场一片欢腾,各种“里程碑”、“新征程”的通稿满天飞,仿佛拿到了通往世界之巅的门票。
这事儿吧,外行看热闹,觉得是“高光时刻”,毕竟募集了一百几十亿港币,场面搞得很大。
但我们这种常年在市场里填坑的,看到这种消息,第一反应是去捋一捋背后的账本,算一算这笔钱是用来“庆功”的,还是用来“续命”的。
我的看法比较直接:这更像是一场“战备动员”,而非“凯旋庆典”。
先来算第一笔账,金钱账。
这次赛力斯在港股融了大概140亿港元。
多吗?
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天文数字,但对于造车这个“吞金巨兽”来说,这笔钱可能只够打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
我们得搞清楚,现在的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车,本质上是一场“军备竞赛”。
建一个现代化的智能工厂,动辄就是几十上百亿的投入;搞一套像样的全球销售和服务网络,那更是个无底洞,每年光是维持运营和市场推广的费用就足以让一家普通上市公司原地破产;更别提芯片、电池、智能驾驶这些技术的研发投入了,那烧钱的速度比印钱还快。
所以,这140亿港元,听着响亮,但把它扔进“全球化”这个熔炉里,可能连个响都听不见就蒸发了。
这笔钱,不是让你躺在功劳簿上吃利息的“养老金”,而是让你在即将到来的更残酷的肉搏战中,能多扛几回合的“救命钱”。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如此急迫地去“搞钱”?
答案就两个字:内卷。
打开任何一个汽车APP,看看国内新能源市场的现状,用“绞肉机”来形容都毫不为过。
今天你降价两万,明天我就送价值三万的权益包;这个月刚发布一款新车,下个月对手的换代产品就带着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配置杀过来了。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家车企都像是在一台高速运转的跑步机上,稍微一慢下来,就会被甩出去。
利润被极度压缩,增长空间肉眼可见地在收窄。
过去那种靠着国内市场的高速增长就能活得很滋润的日子,基本上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通稿里写的“开拓中国高端车全球新赛道”,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国内这地方太挤了,卷不动了,我得赶紧出去找个地方喘口气,顺便看看能不能多刨点食儿。”
“出海”,听上去是主动进攻,充满雄心壮志,但在当前这个节点,它更深层的含义是“战略转移”和“风险对冲”。
当你的主战场已经变成一片红海,唯一的选择就是开辟第二战场。
这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活不活”的问题。
我们再来算算第三笔账,机会成本账。
为什么是去香港?
而且是“A+H”?
A股的估值和流动性通常比港股要好,为什么还要去一个相对“冷清”的市场再融一次资?
这就是企业融资的现实主义。
A股市场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则,排队、审批,一套流程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对于急需“弹药补给”的赛力斯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港股作为一个更市场化、国际化的融资平台,虽然可能在估值上要打点折(A+H股常年存在价差就是明证),但胜在效率高,能快速拿到钱。
这是一种典型的“用空间换时间”的策略。
我宁愿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估值,也要把现金牢牢抓在手里。
因为在牌桌上,活下去的唯一前提是,你手里得有筹码。
没钱,你连看下一张牌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这次上市,与其说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市值,不如说是为了确保企业经营的“安全垫”。
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即便背靠华为这样强大的生态伙伴,拥有了现象级的爆款产品,在产业周期的巨浪面前,你依然需要为“过冬”储备足够的粮食。
所谓的“长板优势”,并不能让你高枕无忧,它只是让你有资格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最后,我想说,一场成功的IPO,从来都不是一家企业成功的终点,恰恰相反,它是一个企业从“新手村”毕业,正式进入“高级副本”的开始。
上市之前,你只需要对少数股东和合作伙伴负责,你的故事可以讲得天花乱坠。
上市之后,你面对的是全球最挑剔的一群投资者,他们手里拿着计算器,每个季度都在审视你的财报,你的每一个决策都会被放在显微镜下检视。
股价的波动,就是市场对你最直接、最无情的打分。
赛力斯拿到钱了,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如何把这140亿港元花在刀刃上?
如何在海外市场,面对那些已经经营了上百年的老牌巨头,真正建立起一个“高端”的品牌认知?
这不仅仅是造出一台好车那么简单,它涉及到文化、服务、渠道、地缘政治等一系列复杂得多的问题。
当年日本车、韩国车走向世界,都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填坑”过程,才逐渐被西方主流市场所接受。
中国汽车的出海之路,同样不会是一片坦途。
所以,别急着为敲锣鼓掌。
真正的胜利,不是看今天股价涨了多少,而是要看三五年后,赛力斯的车能不能在法兰克福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并且还能为公司带来持续、健康的利润。
那一天到来之前,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序章。共勉共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