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在工厂门口看了下车,车身线条比上次更流畅了一点,原本以为新造型会更加激烈,结果出乎意料的保守,跟之前的样子差不多,心里暗暗猜测,这是不是给老用户留点情面?反正我都猜不透蔚来的设计逻辑。
刚好一辆新的ES8慢悠悠开出来,淡蓝色车漆在阳光下反射折射,感觉比快充接口那块的亮度还耀眼。销售一边招呼我试坐,一边确认售价:40万出头,还带三排空间,你看这价格,算不上便宜,但配置真不是吹的。我心里想:买大点的SUV,除了空间,最怕的还是油耗和成本,估摸着百公里油耗2.2升(这段先按下不表),纯电模式算的话,这车每百公里电费可能在3块左右。
我也问了:这个价和问界M8、理想L9比,差在哪?他笑了:硬件堆料都是顶配,比如神玑芯片、天枢OS,体验要比别的快好几档。可就是要更重点打中便捷和智能。其实我心里有点明白,硬件配置再强,没人愿意在充满等待的充电站排队一个小时。
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官网上的参数,峰值功率520kW(没细想过这个数字的极限,忽然觉得像个V8引擎的火力);续航635km(纯粹从理论角度,不考虑极端天气和空调影响),这个数据在这个价位还算硬核。但实际用起来,能跑到600km左右的情况下,充电时间得算在考虑里(大概40分钟补到80%,这点还挺快的)。
我问销售:有个问题,产能爆棚了,月产能都到4万辆了?我还真没想到堂堂蔚来能做到这个规模。他说:产能提升就是这么快,去年还在为产线忙活,今年已经走上自动化快车道。听着他这么说我不免琢磨,蔚来是不是在供应链上又做了点突破?毕竟发布会那块,展示了大量自动化设备,想象一下,一组机器人像工蜂一样忙碌,实际上就像我厨房在忙着切菜一板一板。
不过我打个比方吧,这就像拼拼图,前段时间还留意到,给电池包调料的供应商换了个,提前几周就看到货陆续到位。说到做工,材料确实更讲究了,里面用的车身钢板厚度也提升不少,像是换了个硬壳。但其实我一直觉得,硬件再好,长时间用,关键还是看软件的适配和持续更新。
说到配置,我突然想到,为什么ABS、ESC都不用智能写上标签?其实很多技术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功能多炫,而是实际能帮我省心,比如它的车载系统遇到堵车时会提醒换挡那一刻,我心里就觉得:这车还能算是懂我。但这种懂我的背后,可能也只是算法推荐,不能完全相信。
此时路旁经过一个修理工,一边看着新ES8,一边说:这个车,掂量着挺好,怕就怕电池出问题。我心里暗想,他也许对这些硬件更有发言权。的确,电池组的技术成熟度决定了耐用性,从我的角度看,无非是像苹果一样反复迭代,少踩坑。
我刚才翻了下思路,觉得蔚来可能在试图突破价格合适、性能又好这一线,毕竟大厂成本控制不是闹着玩的。从供应链角度看,零部件大规模采购,或者说提前锁定供应,才有可能抹掉部分成本。而且,蔚来过去的亏钱经历,还是让他们对成本更敏感。
但我忍不住要问——你们觉得这个价格是不是太盯着刚需?我考虑到,别的厂商的SUV,最便宜的也就二十几万起步,结果配置都平平。这次新ES8把售价压下来,能不能打出点核心竞争力?价格和状态还得看批量交付的稳定性。你相信吗?我心底还有点怀疑:这波量产,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不会一瞬间传导到用户身上。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其实我很少留意到消费者真正关心的用车成本。除了油费、电费,还涉及保险、养护、维修,都很琐碎。这个车虽然看上去很有料,但你们觉得,长远看它的养护麻烦有多少?我估算切身体验,日常养车的花费,可能比油耗要多一半(样本有限,估算偏保守)。而且,车机系统一旦出现故障,要么店里修,要么用后台远程升级,感觉像是远距离掌控。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真心希望,除了那些炫酷的配置,能不能给车主带来点用得放心、用得顺畅?比如充电搜索、道路规划,或者未来的自动驾驶功能——能不能真像李斌说的那样领先一步?说实话,我对自动驾驶这事儿,没那么盲信,毕竟,技术还在路上。
我还在想:你们觉得,这次新ES8的销量能起来吗?我身边有人说:要是真能和市面上那些卖得好的SUV拉开差距,价格合理,品质稳定,基本稳了。但又有人担心:总觉得,价格虽然下来,但要持续供应链的稳定才是真的关键。我有点怪自己:会不会,其实我最关心的,还不是车,而是那个每天和我喝咖啡聊车的瞬间——那辆真有人在乎的车。
也许,下一次我开着新车经过街角的小店,看到有人笑着问:这个价值不值?我会先笑一笑,然后看着远方的天空,心想:也许,最值的,是那份用心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