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福特科隆工厂超3千名员工罢工。
作者 | 阿超
5月14日福特科隆工厂举行罢工,以抗议福特德国公司的裁员计划。
福特并非今年上半年唯一一个宣布裁员的外资车企,据汽车新势能不完全统计,近2个月已有超过6家外资车企宣布裁员计划涉及2万人。近六个月宣布的裁员计划更是涉及人数超4万。
5月13日福特表示将在美国和加拿大裁员约350人“车联网”软件岗位,约占该团队总人数的5%。早在去年11月份,福特汽车就宣布将在欧洲裁员约14%约4000人,一系列裁员计划引发劳资关系紧张,此次罢工便是IG Metall工会组织的福特德国电动汽车工厂工人罢工。
5月12日,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称,作为重组业务的一部分,日产汽车公司将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再裁减11000个工作岗位!去年11月份日产已宣布裁员9000人,总裁员人数将接近2万人,占全球员工总数约15%。
4月11日,通用汽车全球软件与服务部门宣布永久裁撤1000多名职员,以应对业务重组与成本控制。
4月3日,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宣布于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其将临时裁员美国5家工厂共900名员工,并在墨西哥和加拿大各暂停一座装配厂的生产,以匹配市场需求与成本结构。
在全球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增加、业绩下行压力大的情形下,各大车企不得已举起裁员大刀,外资车企更是额外受到中国市场的冲击,形势更为严峻。车圈降本俨然已经成为2025上半年的主题。
01.
裁员背后,各有各的难题
当国内新势力车企在一个个发新车、亮销量、秀出海时,放眼全球汽车市场,外资车企似乎和中国车企呈现出的形势略有不同。尽管国内也有个别车企裁员或调整,但整体看来仍旧处于销量增长阶段。外资车企则就比较惨了,2025上半年以来有关裁员的消息多次登上热搜榜单。
丨福特:已有工厂罢工
5月14日-15日福特德国电动汽车工厂工人将在德国金属工人工会IG Metall组织下进行罢工。罢工的背后是工人对裁员的不满、对多次协商仍难以停止裁员的抗议。
在5月13日福特宣布将在美国和加拿大裁员约350人车联网软件岗位(Connected Vehicle Software),约占该团队总人数的5%。此次涉及人数虽少,但这并不是福特首次宣布裁员计划,早在2024年11月就宣布,计划到2027年底在欧洲裁员约4000人,约占欧洲员工总数的14%,其中德国科隆工厂拟裁减约2900个岗位。
此次罢工正是发生在福特德国科隆工厂,德国金属工人工会IG Metall表示,罢工将于当地时间5.14上午开始,持续至5.15夜班结束。此前4.2福特科隆工厂已经举行过警告性罢工行动。德国科隆工厂裁员背后的原因是该工厂生产的Explorer电动SUV和Capri电动跨界车的销量疲软,同时福特德国子公司长期亏损。
🔺5月14日福特科隆工厂罢工,横幅上印有福特标志的“罢工”字样(来源:路透社)
丨日产:取消首家投资10亿美元的电池工厂
5月13日,日产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成本削减措施,包括裁员11000人以及关闭7家工厂,以应对当前严峻的经营环境和业绩下滑。这是新任首席执行官伊万·埃斯皮诺萨(Ivan Espinosa)上任后采取的首次重大改革行动。
🔺日产新任CEO伊万·埃斯皮诺萨(来源于企业官网)
本轮裁员将使日产的整体裁员规模扩大至约2万人,而此前公司已宣布将裁撤9000个岗位。同时,公司将其全球生产工厂数量从17家削减至10家,以应对业绩下滑。在刚刚结束的财年中,日产的运营利润同比暴跌88%,仅为69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4亿元)。
除去裁员,日产5月9日还宣布重新评估和审视与电动汽车相关的投资。这其中便包括放弃在日本南部北九州市新建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计划,该计划在今年年初刚与当地政府签约,从签约到取消不足四个月。
🔺部分外资车企裁员计划
丨大众集团:范围最广,涉及四个子公司
大众集团可以说是裁员涉及范围最广的,涉及旗下多个子公司:奥迪、保时捷、斯柯达、Cariad软件子公司等。
2025年3月11日,据Handelsblatt报道大众将在其核心软件单元Cariad 通过冗员计划裁减约1600个岗位,约占其当时员工总数5900人的近30%。大众在声明中指出,此举是2023年启动的“Cariad转型计划”一部分,旨在提升软件部门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025–2029年间,奥迪将在德国本土行政与研发等领域裁减多达7500个岗位,以每年节省约10亿欧元成本。此前,自2019年以来,奥迪已通过裁减生产岗位等方式减少约9500个生产相关工作,此次新增的非生产岗位裁员是其长期优化计划的一部分R。
保时捷公司于2025年2月13日宣布,将在未来四年内通过自然减员和自愿离职计划,额外削减约1900个岗位,主要集中在斯图加特-祖芬豪森和韦萨赫工厂,约占相关员工总数的 15%。
02.
财报下滑,中国市场受挫
在外资车企频频公布裁员计划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首先,电动化转型带来的研发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导致车企利润率持续被侵蚀,正如大众集团财务总监所言,电动车成本上涨使其预计2025年经营利润率将处于5.5%~6.5%指导区间的下限。
其次,美国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使福特、Stellantis等企业不得不通过暂时性裁员和停产来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利润压力。
在多家外资车企刚刚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财报中,营业收入下滑、利润下跌成主要趋势,多家外资车企呈现营收和利润双下滑的局面。一季度财报公布后,已有多家车企宣布暂停2025全年业绩指引。
这使得他们不得不通过裁员、取消投资等方式来降低成本。
🔺部分外资车企季度财报数据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电动车制造商凭借完善的供应链与规模优势快速扩张,压低价格,挤压了传统外资品牌在华市场的利润空间与销量增速。
以中国市场的传统豪华品牌宝马、奔驰、奥迪为例,2025年第一季度,三大品牌在华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宝马在华销量同比下降17.2%,奔驰下滑幅度达到10%,而奥迪则下跌约7%,且BBA三大品牌中国市场的跌量均高于其在全球市场的跌量。
🔺BBA一季度销量数据(全球vs.中国)
此前,汽车新势能已针对一季度外资车企财报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更多内容可点击链接回顾:跨国车企一季度财报:营收利润齐跌,BBA豪车下滑。
同时也针对BBA三大传统豪华品牌一季度中国市场销量进行过详细分析,可以点击回顾:BBA一季度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7%、10%、7%。
03.
结语:成本与转型并行
整体来看,裁员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外资车企在电动化与全球化冲击下,对成本结构、产能布局和政策环境进行深层次重塑的必然选择。
在未来,如何在持续投入新技术、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确保盈利能力和劳资和谐,将决定这些企业能否平稳度过转型陡坡。
题图来源:路透社
内容为5月14日福特科隆工厂举行的罢工集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