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林松:虽非故土,亲似家园—奔驰的中国战略

康林松:虽非故土,亲似家园—奔驰的中国战略-有驾
图片

2025年,梅赛德斯-奔驰与中国的交往进入了第20年个年头。在这个德国豪华汽车品牌眼中,中国市场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在华投入将如何反哺全球体系?中国市场的竞争态势又将为其带来怎样的启发?

2025 IAA揭幕前夕,在与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ällenius)的对话中,我们将一系列中国用户所关心的问题抛给了他。

01

虽非故土,亲似家园

“虽非故土,亲似家园。”

关于中国市场在梅赛德斯-奔驰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康林松用这八个字做出了总结。

在他看来,过去20年中,中国始终是奔驰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和创新核心。在这里,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的产销规模从每年数千辆,发展到如今的数十万辆,并赢得了几百万中国客户与奔驰粉丝的支持。

在此过程中,梅赛德斯-奔驰与北汽等中国伙伴的合作,也已成为该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关系”之一。

而在产销数字和市场份额之外,在华本土化价值链的全面成形似乎更为梅赛德斯-奔驰所看重。

以与北汽集团合资成立北京奔驰为起点,梅赛德斯-奔驰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研发中心。

目前,该集团已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上形成了完整的研发能力,全面覆盖电动化、智能化等关键领域的技术开发工作,与该集团在德国本土的研发设施一道,成为驱动集团未来发展的两大“创新引擎”。

02

中国创新,反哺全球

有鉴于中国市场所表现出的创新活力,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正将其在这个东方国度所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多地融入全球体系。

康林松用“一支足球队”的运作方式来比喻这一过程。事实上,奔驰内部的研发工作长期保持着跨时区协作的传统。

“我们的研发团队并非各自为政——并非德国团队、中国团队或美国团队孤立运作。”他说。

相反,身处不同时区的团队在一套全天候、紧密协作的工作模式中,化身为一个整体——这便如同一支足球队中,司职不同位置的队员将在同一片场地上执行同一套战术,最终通过职能互补达成同一个目标。

在奔驰的全球研发体系中,中国团队在数字化交互、智能座舱、辅助驾驶领域的领先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经验流向便是一个典型例证。

康林松表示,中国在上述领域的开放生态以及用户在车载娱乐、移动办公等方面独特而强烈的需求,正驱动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产品进行积极的迭代创新。

最新发布的全新纯电GLC SUV便是一个生动案例。新车上长度接近一米的39.1英寸超联屏,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中国用户的需求。

康林松:虽非故土,亲似家园—奔驰的中国战略-有驾
图片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佟欧福(Oliver Thöne)甚至保证,当中国版纯电GLC SUV正式面市时,“这块超联屏上的内容和应用将全部都是本土适配、为中国客户量身定制的”。

康林松:虽非故土,亲似家园—奔驰的中国战略-有驾
图片

而在更宏观的视角下,趋势依然如此。譬如,奔驰即将在全球范围内铺开的下一代后排娱乐系统便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而其最新智能泊车功能的交互界面,也是率先在中国设计并通过安全测试后,再推广至全球。

03

面对竞争,开启最强产品攻势

谈及在中国所面对的竞争,康林松的神情里同时掺杂着紧张和轻松。

一方面,面对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在智能电动赛道上所呈现出的强大竞争力,引起了这家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巨头足够的重视与深度的思考。

“我们深知当前中国市场存在高度激烈的竞争与很大的压力。在此环境下,我们必须审慎决策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取舍,避免浪费资源,同时也不能过于妥协导致品牌价值的稀释。”他解释道。

而另一方面,成熟的价值体系和有条不紊的应对策略,又能让奔驰保持应有的从容与自信。

面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电动化转型命题,奔驰尝试以灵活的策略予以应对。

在2030年前,梅赛德斯奔驰将坚持为所有车型提供纯电选择的基本原则,但根据市场条件——如客户接受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因素——该集团将动态调整其阶段性目标,如适当保留燃油和混合动力选项,以确保“不同驱动形式均有最佳选择”

未来3年,当奔驰进入全球新品密集发布期,上述策略背后的底层逻辑将得到充分显现。

届时,MB.EA纯电平台以及同时支持纯电及燃油产品开发的MMA平台架构,将支撑起多款车型的开发。

康林松:虽非故土,亲似家园—奔驰的中国战略-有驾
图片

在此过程中,梅赛德斯-奔驰的产品无论动力形式,也都将同步实现智能化升级,已达到“无论油电,都很智能”的标准。

立足于MB.OS全新架构的坚持开发将构成一切的基石。康林松证实,梅赛德斯-奔驰正基于这一先进技术架构,全面推出新一代车型。后者将汇聚迄今为止最为复杂且强大的算力系统,广泛兼容其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并由基于人工智能的底层软件栈驱动。

在此背景下诞生的新一代车型,将配备最前沿的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科技,可提供“行业标杆级”人机共驾体验及开放生态座舱。

04

用长期主义战胜短期压力

在我看来,梅赛德斯-奔驰作为一家伟大的汽车公司,从不避讳谈论“压力”,正是其伟大的体现形式之一。

如前所述,康林松承认,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上的竞争烈度令其感受到了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梅赛德斯-奔驰将放弃追求长期主义。

“这是一种寻求动态平衡的精细化策略。”他说。

具体而言,梅赛德斯-奔驰首先将高度聚焦新产品与电动化、智能化科技,坚持在创新领域持续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并确保这种投入意愿不会受短期销量波动影响;

其次,坚持客户中心导向,通过深度调研客户反馈,来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体系——在全新纯电GLC SUV的方向盘上,“巴黎钉纹”风格物理滚轮按钮的回归即可被视作一个完美例证;

康林松:虽非故土,亲似家园—奔驰的中国战略-有驾
图片

第三,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梅赛德斯-奔驰将善用其“中国优势”,将该集团在中国形成的供应链成本优势和创新人才储备融入全球体系,大幅提升运营效率。

谈及当前的市场调整,康林松认为,这恰好为梅赛德斯-奔驰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身、练好内功”的良好契机。

在此过程中,奔驰将更加深度地挖掘中国市场作为其创新基地角色的潜力,扩大“中国朋友圈”,通过更“中国化”的人才与产业链,来为其下一轮以“智能化普惠”为目标的全球创新爆发期提供支撑。

“我们在中国拥有600多万车主,有900万梅赛德斯-奔驰数字账户。中国客户给我们的反馈和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做得更好,让我们更加了解客户。”

从长期主义视角出发,康林松深信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市场上所积累的这些宝贵财富,将助其跨越周期、抓住更大的商业机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