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智能化只做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若问谁才是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最豪横的玩家,那一定非长安汽车莫属,1万平米内场+2万平米外场的超大手笔,10款全球首发新品+200余件黑科技展品的震撼阵容,东道主那气场妥妥的。
但要问现场给笔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却不是那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的黑科技,而是长安汽车掌门人朱华荣在本文开篇的那句话——然而,朱董这是在大大方方“骗人”,明明就是一件事,非得掰成三份。
可你还不得不承认,这事掰开来才更讲究。因为长安汽车此次智博会的重头戏就是发布智能化品牌“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而天枢智能主要围绕的就是驾驶辅助、座舱、底盘三个方面,作为数智汽车的“新三大件”,它们在用户出行环节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以“安全”为核心,所不同的,仅仅是场景。
让用户放心、舒心、安心
站在用户的角度,“天枢智能”到底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价值,或者说,跟别家比起来,长安的智能化有些啥不一样,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答案就两个字:安全。因为“天枢智能”所有的技术,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根据朱华荣的介绍,长安基于“主动智能安全,走一步看十步”,以“零事故、零伤亡”为终极目标,搭建起“眼明-脑灵-腿快”的关键核心技术平台。
“眼明”:广泛应用激光雷达精确识别,毫米波雷达穿透雨雾,摄像头多路同看,并全面融合自主开发的视觉语言行动模型(VLA),让车辆无盲区死角,帮你眼观六路。据悉,明年第三季度,长安将量产自研的卫星架构激光雷达,识别精度提升到200线以上,感知算力提升3倍,成本相比同级下降30%。
“脑灵”:让车辆每天通过百万公里实驾数据自主学习,不仅能识别各种施工路牌,像老司机般理解并学习“高速洒落物”、“侧翻货车”、潮汐车道等长尾场景,让避险策略越用越老练,让车辆越来越聪明。
“腿快”:基于分布式电驱四轮独立控制,使驱动、制动响应时间低至10毫秒,比人类眨眼快30倍,让湿滑路面失控风险降低76%;也使爆胎瞬间主动稳控方向,0.1秒内修正轨迹,远超职业车手反应。
而这些技术最终呈现出来,就是依托于驾驶辅助、座舱、底盘三大维度。
先来看天枢驾驶辅助,其目的是让用户安心用。长安自主研发了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可对风险场景的实时识别,像老司机一样预判性驾驶,做到未雨绸缪,还具有主动的人车交互,快速不停地训练迭代;而交互式领航辅助,通过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可以像人一样“读懂”环境,例如开启窄道通行的辅助驾驶,可以轻松通过拥堵的胡同或者弄堂,行车全程实现“动口不动手”。
即便是人驾,天枢智能也已经从“被动防护”变“主动出击”,比如,面对“黑夜+远光灯+行人横穿”的高危场景,其通过黑夜逆光AEB技术穿透眩光,比人眼早两秒刹停;而在高速公路上遇到“消失的前车”,增强型AES技术可在0.1秒内精准协同转向与扭矩分配,即便120km/h时速下也稳如磐石。此外,还能适应多种场景的主动安全,如防误踩紧急制动、泊车防磕、主动加速防追尾等。
再看天枢座舱,其目的是让用户舒心享。在圈内,长安是最早布局人车关系研究,最早建立专业人因工程实验室的车企,从感知、响应到互动,构筑起了类人超人的智能化安全体系。
现阶段,天枢座舱已量产的技术涵盖OS交互、智能音响、智能显示、智联以及健康等多个领域,不但能满足用户对个性化、沉浸式、无感便捷等多方面的使用需求,更以人类“五感”为出发点,应用了0苯0甲醛健康安全材料,及行业首创的“纳米水离子空调+高效滤芯+森林级负氧离子”三重净域系统,持续升级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对生命健康体征实时监测等。还首次在行业提出全向防晕车的理念,并获得中汽研行业首个防晕车认证。
至于天枢底盘,更是黑科技满满,以确保用户能安心用,因为通过三向六域等技术,其已经打造出“识险,避险、脱险”三大能力。
在“识险”方面,行业首发轮胎全状态监控功能,以及针对磕碰引起的电池过热,开发弹性波AI识别技术,精准定位到25毫米。
为“避险”,尤其针对雨天湿滑路面,开发了多模态附着极限感知、动态扭矩管理、横摆矢量控制等,有效减少打滑幅度超60%;还有行业首创的主动横风稳定系统,面对十级横风,车速120km/h车身偏移仅0.4米,行业第一。
为“脱险”,首搭分布式电驱,实现225km/h极速下爆胎不失控,避险车速指标行业第一。不仅如此,天枢底盘还储备有国内首个侧碰主动推离、沙地脉冲脱困、原地调头等众多先进技术。
坐拥如此庞大的“武器库”,难怪在发布会现场,朱华荣会感叹“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而这正是这家“新央企”在智能化领域的底气与使命。
5年磨一剑,2.4万人的心血
天枢智能的使命,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极致安全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
从2021年开始,长安就致力于天枢智能的攻坚,从“新汽车·新生态”战略的提出,到首个新汽车项目CD701落地,推出SDA平台架构及相关成果分享,每一年的科技生态大会,长安汽车都能带来“新鲜感”,而此番天枢智能正式发布,则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蜕变。
先说成果,围绕驾驶辅助、座舱、底盘三大核心,天枢智能运用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多模态AI大模型、分布式电驱、线控底盘等62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96个功能场景,其中8项为行业首发。
62项核心关键技术、96个功能场景、8项行业首发……对这样一组数据,或许很多人没啥概念,但你只要知道一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长安2.4万工程研发团队整整用了5年。而且,为了先期“上桌”这62道“大菜”(核心关键技术),长安研发团队已掌握了“三电”核心技术200余项,成功打造智慧新蓝鲸、“金钟罩”电池、原力超集电驱等技术品牌,SDA架构也孵化出近2200种技术功能应用于现有产品。
而这些还不是全部,近三年间,长安累积申请各类专利1.4万余件(平均19件/天),其中智能化专利占比46%;牵头、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11余项,并主导制定了智能驾驶分级标准、以及中国车企首个ITU系列国际标准。
把“安全回家”写进万家灯火
想必大家都很好奇,家底雄厚至此,长安倾力而为的“天枢智能”为何只聚焦于“安全”这一件事情?答案,就是传统硬件风险正向复杂的软件系统风险转移。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召回总量达528万辆,其中超40%的问题涉及软件缺陷,逐步成为新的安全隐患。风险维度从“车”本身,逐渐演变为“人车交互”的系统性风险。据不完全统计,超70%的辅助驾驶用户存在“没有及时响应系统要求”的情况。
更深远来看,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大型移动智能与计算终端、新型储能单元、第三智能移动空间、数据采集载体;未来的车辆还将是“工作帮手、生活助手、挣钱能手、情感伴侣”,是可自进化的智能汽车机器人。其安全风险已从人身安全扩展到身心健康安全,从个人隐私到数据安全,甚至影响公共安全、国防科技安全。安全范式也从“被动安全”到“主动智能安全”,从“应急保护”到“超前预防”,从“孤立应对”到“系统防控”演进。
而且,极致的科技是为了恪守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极致尊重与普惠关怀,智能化技术应用也不是一系列配置的堆砌,只为炫酷,而是要化解新、老安全风险,提供安全性更高的汽车产品。
基于上述原因,长安的安全理念就不再停留于传统狭义的物理防护,而是逐步扩展为涵盖行车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隐私安全等的“泛安全”体系。这一理念全面应用于长安智能化技术开发,并逐步实现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执行的全面跃迁,最终形成了“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品牌。
正如朱华荣所说,“长安要让每一次出发,不再只是抵达,而是把‘安全回家’这四个字,写进万家灯火。”
驾值观
作为新央企新长安成立之后的首次大手笔,此次长安汽车对“天枢智能”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至战略层级,不但跟8年前启动第三次创新创业遥相呼应,更是这几年来“香格里拉计划”、“北斗天枢计划”、“海纳百川”全球化战略等三大战略的集中化体现,真正为长安汽车贴上“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这一全新标签。
而不为常人所知的是,通过这些年的努力,长安的研发实力已跻身行业第一梯队。截至目前,长安汽车已建立起“六国十地”全球协同研发布局,在16大领域,建成44个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中心,200余个实验室。建成行业唯一的“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下设全球领先的智能网联测试中心——长安汽车天枢智能实验中心,该中心拥有全球仿真测试、人因工程测试等6大集群实验室,全面覆盖智能驾驶、智能空间等领域,获SGS国内首个目击测试实验室认证,自主掌握核心测试能力。
面对风起云涌的新一轮产业革命,以安全为基石、智能为引擎,长安汽车以“新央企”的身份,以“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为智能化新起点,坚守“引领汽车文明,造福人类生活”使命,坚守“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坚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目标直指“2030年成就世界一流汽车品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