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这家公司,最近又“起死回生”了。说是复活,其实更像是刚把病号推回病房,医生还在观察。9月12日这天,世上少有的热心记者亲自去了上海青浦区,连蹲了两地。一个是原来的威马汽车设计采购中心,另一个是威马汽车大厦。
让人有点唏嘘的是,采购中心那边还算有人气,三三两两的员工进进出出,一些新老威马车型静静地躺在园区里,像是等着下一轮发号施令。而三公里外的大厦,门窗紧闭。玻璃后面的LOGO都积起了灰,活生生一座“城市遗迹”。园区管理员直言不讳:早搬走了两年。
坐标上海,早在6月,采购中心这块地就开始复工了,据说现在大概有三四十人上班,岗位覆盖采购、IT、人事。老员工里夹杂着新面孔,新团队还在持续招聘。一边是在招聘平台上看到“翔飞新能源汽车集团”高调招兵买马,岗位五花八门,涉及生产、管理、企划等,招聘地点正是这个设计采购中心以及温州制造基地。另一边就是官方发的“致供应商白皮书”,说什么团队已经组建了143人,目标想要冲到400人。
这个翔飞公司真是有点神秘。注册资本才一个亿,却画了个饼,五年要推十款新车,2030年计划营收过千亿。此外,还要豪掷十亿,给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开发新产品。看这架势,似乎新一轮“烧钱游戏”又拉开了序幕。
那关键问题来了——这钱到底从哪儿来的?投资方背后的大金主是谁?大家都在猜。翔飞的主要股东是深圳卓凯和深圳凤宇,两家关联企业扯出来又和宝能汽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打电话过去,没人接;找宝能方面问,对方也是“我们不清楚”。
说回公司生态,威马欠的钱可不是小数目。法院确认,2024年3月,威马负债高达203.67亿元,资产只有39.88亿元。之前三年合计亏了174.35亿元。国家税务局这边才欠两百多万,但员工的工资、赔偿、福利金一共拖欠了四千多万,人均债权10万块起步。清偿方案也一板一眼,15万以下的六个月付清,超出的部分以后看能不能变现还钱。重整的时间节点是今年4月3号——照推算,到了10月初,这事儿差不多得有眉目了。
不过,你要是指望工资准时到账?显然还没那么顺利。现有员工工资还是“跳房子”——本月初发上月工资,有时候拖到月底才到账。离职员工有的还没拿到工资和赔偿。也难怪,大家心里都打鼓。
官方“蓝图”倒是够气派。说2025、2026要复产EX5和E5,年内先卖一万辆,争取两万辆。然后涉足泰国工厂,进军东南亚和中东。到2026年,计划满产10万辆,收入近百亿,创造三千个就业。接下来两年销量目标25到40万辆,还要造高阶辅助驾驶,冲击IPO。到了2030年,年产一百万辆,营收一千两百亿,要搞智慧出行生态圈。五年十款新车型,电动、增程全覆盖,轿车、SUV、MPV和跨界车一个都不少。
但别忘了,这些计划也只是纸上谈兵。就像摆在棋盘上的棋子,你不动它,棋局压根不会变。如今威马的“复活”,更多还是停留在起步探索。现有员工还在摸索,管理层还在梳理烂账,大家一边上班一边琢磨能不能撑到下一笔工资。招聘还在持续,很多岗位都挂在网上,说明还在努力扩张。
至于新团队,不只是“老威马人”,翔飞还拉来了不少自己的人。官方说现在143人,实际在岗的主要是采购、IT、人事这些岗位。是否能迅速扩充到400人核心团队,看起来没那么乐观。供应商那边态度倒是积极,官方说绝大多数愿意继续合作,也许大家都是“有钱一起赚,没钱一起扛”。
说到底,威马这盘棋真正的主角,还是背后那个神秘金主。如果真像外界猜测,和宝能有关系,那么“资金池”撑多久,大家心里没个底。毕竟汽车行业赔钱那可是肉眼可见的“比烧纸还快”,没有真金白银和持续投入,只靠画饼不一定能填饱肚子。
现场复工的状态也很微妙。采购中心里停的车型,都是老款EX6 Plus、EX5-Z,员工进出寥寥无几。办公室不是满员,而是“小而精”,某种意义上,像是“精简版工厂”。反观会恒路大厦,直接门口落锁,LOGO都积了灰,完全是“昨天的故事”。
每经记者不仅逛园区,还查了企业破产重整信息网,确认已有部分职工债权公示出来。可实际操作嘛,一位“老威马人”都说了,自己的赔偿和工资还没拿到。新投资团队接盘,并不意味着旧账马上就能结清。
工资发放一样是“抓阄”。通常一个月中上旬才兑现上月工资,八月直接拖到账月底才发七月份的。对于要还债的威马来说,现金流显然还在拉扯中,发工资都跟下象棋似的,稍不小心就要“将军”。
公司的新规划说得天花乱坠,从复产、海外订单、设备升级,到供应链恢复。目标定得挺理想,实际状况还得打个问号。毕竟融资渠道不彻底透明,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究竟有多大力,谁也没法说准。哪怕天天苦练内功,真正落实起来可不是拍脑门能解决的。
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基地也在招人,产业布局想双线推进。招聘平台连流程管理、产品企划、基地负责人、采购经理这些岗位都没落下,配套走得很齐全。能不能顺利复产并拉动市场,还得看员工和团队磨合,以及供应链恢复速度。
对供应商来说,官方白皮书已经发话,信心喊得很足,准备今年九月恢复生产。但外界也在等,看这次“发车”会不会又熄火。毕竟去年底,威马已陷入困局,入不敷出,裁员潮不断,市场反应冷淡。本轮重整,由法院批准,投资方承诺巨资,怎么看都是一场“资本拉力赛”。
那些曾经风风火火的新能源车企,如今都要面对现实。裁员、债务、重整、复工,都是行业周期动荡的直接反映。“复活”充满了未知数,更像是一场“二次创业”。威马能不能走出阴影,还得看最新一轮出资方到底有多少底牌。
值得注意的是,职工债权的清偿进度牵扯着许多人的神经。根据法院裁定和企业重整方案,十五万以下普通债权人六个月内获得清偿。超出的部分只能靠信托方案慢慢变现。那些不在重整公司范围内的债权人,只能向其他子公司自行讨债。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中拖拖拉拉也很常见。
公务员、企业员工、供应商、渠道……关于威马汽车的故事,真是一部折叠版社会百态。企业复工,资金还得跟上,各方债权人都在等待兑现承诺。新老员工共处一室,既有对前景的期许,也有对旧账的焦虑。公司的大规划和实际操作之间,横着的那道鸿沟,靠的可不是嘴皮子,而是“真金白银”。
不少汽车圈的朋友都在关注,刚“复活”的威马会不会再演一次“昙花一现”。毕竟复工并不代表复苏,招兵买马、恢复生产只是第一步。债务压力还在,供应商观望,员工信心也需时间恢复。
总归一句话,威马这趟重整之路,既有乌云,也有一点点亮光——看钱够不够烧,看团队够不够拼,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命运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