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委发文整治汽车圈,打击非法牟利,自媒体乱象受关注

想一想,咱们普通人买辆车,怎么就变得像挖地雷一样难?你说国内造车水平不行吗,现在马路上花样百出的车型比二狗子家的鸡还多;你说车企宣传不够吗,那各路自媒体、测评号、KOL天天喇叭吹得天花乱坠,真假难辨。可为啥咱老百姓掏腰包的时候,脑子里总盘算是不是踩了哪个“坑”?这不,这两天又有大动作了——六个部委一起出手,连夜敲打汽车圈的乱象,开刀“非法牟利”,给整个行业来个大扫除。

六部委发文整治汽车圈,打击非法牟利,自媒体乱象受关注-有驾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为什么非得政府出手?咱们先琢磨琢磨,什么叫“非法牟利”?你是不是也听过那帮自媒体爆料车企的“负面新闻”,没两天又看他们删帖改口,还和企业握手言和,甚至大摇大摆换新车开?其实,那背后套路不复杂,扒拉点“安全隐患”或者“质量问题”,写两篇博文、做几个鬼哭神嚎的视频,然后趁着风头正劲跑去和企业交涉,甩出删帖价码。“不给钱?行,那我就让网友天天骂你;给了钱?当场删稿封口。”就这点子,不仅让我想起了早年的老式“讹人”,如出一辙。

你说,车企在这套操作下冤不冤?有瑕疵被放大一百倍,没问题的也能被生造出来事端。还以为花点钱打发就息事宁人,其实舆论一旦成型,品牌、业绩、股价全遭殃。有些老实人吃了亏想据理力争,反倒被说成“恶霸企业”。最要命的,这种乱象会促使企业把本该花在研发创新的钱,拿去应对各种“删帖”“洗地”的费用。这种现象,搁往常是小动作随处可见,现在几家头部企业不忍了,像比亚迪、江淮都开始硬刚,要索赔要告状,不再忍气吞声。你看这事闹大到这份上,有没有让咱们想起一个问题——谁给了这帮“黑嘴”空间作妖?

其实,自媒体本来是让声音多元,信息透明。可一旦拿着“舆论权”讲价要钱,这性质就变味了,和“黄牛”“骗子”又有啥本质区别?这么一来,受伤最深的还是行业生态、产业未来。一个前途无量的行业,要是总被外行“黑公关”牵着鼻子走,你说发展会健康吗?

再来说说“虚假宣传”。你发现没,你上车圈论坛、翻短视频首页,各种“销量冠军”满天飞,甭管“新能源”、“高端”、“SUV”、“10万级”、“女王专属座驾”……怎么分的门类越来越细,仿佛谁都有资格贴个冠军。可这些“冠军”咋来的?有的是拉批发量,有的是拼零售价,还有的用上险数量,甚至某些厂家会恶意刷数据、搞促销日集中上牌、限时补贴把周销量一口气干上去。这种比谁更会玩套路的“数据内卷”,恶性竞争,说白了没几个真给消费者带来好处,还让一刀切的买车难上加难。

不仅如此,产品性能啥都敢吹、智驾啥都敢承诺,到最后你发现真车和宣传词差得离谱。像有的新能源车吹“自动驾驶”,其实说白了不过是个大点的辅助功能,遇到点复杂路况还得靠自己。要么是宣传上搞猫腻,要么是榜单造假,即便某家旗下真出了水货,你也不敢保证,上市一周后“洗白”文章就忽悠了一众吃瓜群众。

六部委发文整治汽车圈,打击非法牟利,自媒体乱象受关注-有驾

我就在想,这种场面扔西方发达市场会咋样?老美、德国、日本那边,打假、维权、行业协会说处理就处理。为啥咱们这还到处是假数据养出来的“网红车王”、“细分冠军”?原因无非是行业早期野蛮生长,规则跟不上创新速度。但怪就怪,受害人始终还是老百姓。比如你,信了误导,稀里糊涂多掏几万,出了问题还投诉无门,谁替你说理?

最后,车企之间互相撕、互踩的事,说实话,多少有点“窝里斗”的劲头。前有某车企大佬在微信群用“烂车”这种粗口,后有维权律师一天到晚在查水军、告黑公关、追谣言。你说同行相轻点可以理解,但明着雇水军、炒热“黑公关”、抹黑竞品,这已经不仅仅是没职业道德的问题了,这直接破坏了行业应有的竞争氛围。说到底,干净的竞争应该是拼技术、拼服务、拼品牌价值,不是拼谁嘴皮子毒、下作手段多。

六部委发文整治汽车圈,打击非法牟利,自媒体乱象受关注-有驾

数十万、上百万一辆的车,做点噱头本无可厚非,可长期“强行厮杀”下来,只能养出一堆“流量怪”与“嘴炮怪”,整个市场信任度被稀释得一干二净。仔细想想,不就是消费者在买单吗?谁能笑到最后,全看谁能撑得住谎言被揭穿的那天。到时候,品牌倒了,市场没了,信任坍塌,政府都救不回来。

为什么官方这回下狠手要“刮骨疗毒”?实际就是给市场一个定心丸——别再想着靠造谣、炒作、批量刷榜圈钱。靠人品、靠手艺、靠创新才是正道。你瞅,前脚整治60天账期,是维护上下游利益,这回整治舆论造假,是护住消费者权益,也是捍卫中国制造的底线。

说白了,中国汽车这些年的确进步大,可也有“坏毛病”没根治。过去我们不缺技术积累,也不缺人才储备,但始终忌惮“两头受气”:一边国内自媒体肆意妄为,另一边国际市场白眼相迎。谁都知道,成大事不能只图嘴上一时风光。就像“爆款营销”背后,是一地鸡毛。可你要想赢得全世界的尊重,靠得就是百炼成钢的产品、脚踏实地的品牌口碑。

六部委发文整治汽车圈,打击非法牟利,自媒体乱象受关注-有驾

我猜这轮整治,有人会不服,有人会觉得动了产业奶酪。但反过来想想,产业整体的繁荣哪怕节奏放慢点,骨子里只要健康,迟早能开花结果。相反,要是任凭江湖套路盘踞,最后没有赢家。这回“六部门联合”发文,就是个信号:法律和监管开始动真格了,只要你靠坑蒙拐骗赚钱,不管你是大V、车企高管还是野路子媒体,该罚就罚、该封就封、该追责追责。

其实,归根结底,任何市场都得有明规则、硬约束。中国汽车行业前二十年摸爬滚打熬出了局面,真到了讲规矩、拼实力的时候。没人敢保证一场行动下来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只要方向对,就别怕阵痛。就像“把烂肉剜了,才有新肉长出来”,长痛不如短痛。今天顶住阵痛,把劣币赶出市场,明天才有春天。

所以,买车这事,以后请你先留个心眼,别轻信“排行榜”、少信营销号,多考验产品本身。厂商也该记住,久胜未必常青,任何黑幕终会见光。中国车想真正崛起,得靠真金白银的底气,靠路上跑动的好车、工地里耐用的货车、服务里暖心的细节……而舆论不再是乱象丛生的蛮荒地,而是应该成为行业持续进步的催化剂。

这样,中国车才有未来,产业能变大变强,全球都能看到我们的实力和底气。所以说,这次整治,来得正是时候,也是给所有参与者再一次机会。希望无论车企还是自媒体,别再光想着薅谁羊毛,而是真正投身到一个干正事、讲真话、创实业的新周期里去吧。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