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最近有点“魔幻”。一个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里,某头部新势力车企亏损了超过100亿元,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而离谱的是,这家公司同时还在大肆扩张,工厂建、新车发、营销预算翻倍,看起来像完全不担心亏损一样。更刺激的是,这家公司不仅没有因为财报“血流成河”被资本市场抛弃,股价反而在某些时候还猛涨了一波。这事被外界议论得沸沸扬扬,甚至有人直接下结论:“新能源汽车行业就是个资本泡沫,烧钱烧到失控。”
这话听着确实挺吓人的。亏掉100个亿,这不光是数字大,更让人联想到产业是不是走到了某种极端。但仔细一琢磨,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亏损背后,可能是有点门道的。
先来把数据捋清楚。亏损的100亿是什么?首先,它不全是“亏掉的现金”,换句话说,这些并不是实际支出的成本,而是公司账面计提的损失、资产折旧和摊销,甚至还包括研发支出。具体拆开看,这家车企的营收其实在涨,过去一年同比增长了超过50%。毛利率方面,也开始摆脱早年的负数字头,爬到了5%以上,虽然比不上传统车企的两位数毛利,但至少已经从“卖一辆亏掉半辆”的阶段滚出来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营收涨了,毛利率也在正向,为什么还是亏得这么狠?答案就在两个地方:研发投入和营销成本。
先说研发。这家企业过去一年在研发上的支出超过50亿,占营收的比例接近20%。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同样是做车,传统车企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可能徘徊在5%-10%之间,而一些保守的外资品牌甚至不到5%。20%的比例,几乎属于“赌命”式投入,而且这不只是赌一个季度,而是从它成立第一天就这么干。新车型开发、智能化技术、动力电池研发,这些一项项都在“烧钱”,而且回报周期长,短期几乎看不到盈利信号。
再看营销。这家公司这一年的营销费用也翻了倍,直接冲上了30亿,几乎占了营收的12%-15%。这包括什么呢?大手笔的广告投放、线下体验店的快速扩张,还有一堆花里胡哨的市场活动,目的只有一个:吸引更多的年轻用户、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同行们也在烧钱,但像它这么“猛”的,的确少见。
乍一看,这两笔花销确实让人感觉“太不正常了”。但问题是,它真的不正常吗?
我们换个视角,把同行拉出来对比一下。传统车企确实看起来稳得多,但一个关键问题是,它们的技术路线和市场方向已经比较成熟,很少需要再赌高研发成本。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则截然不同,它们在拼命抢时间、抢机会。一个新产品的研发周期可能是3-5年,错过了这个“窗口期”,可能就被市场淘汰了。所以高研发支出某种程度上是不得不为。
国际上看,特斯拉在早期也经历过类似阶段。2008年到2012年之间,特斯拉年年亏损,规模还不小,但它用亏损换来了Model S的成功和超级工厂的布局,一步步打下了全球市场。今天的国产新势力,某种意义上也在走类似的路,只不过它们的时间更紧、竞争也更残酷。
再说回营销投入。这里面其实有一个争议点:到底这些钱花得值不值?不少业内人士会说,烧钱砸广告是“短视”的行为,看似抢占了市场但长期效果存疑。但从资本市场的视角看,这种“用钱砸知名度”的打法可能是必要的。因为品牌认知度和销量增长是绑定的,而销量增长又是企业估值的重要指标。新势力车企需要用光鲜的销量数据告诉投资人:“我们还在涨,还能涨。”这套逻辑不一定健康,但它确实是现阶段的生存之道。
那么,这些投入背后到底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某种程度上,两者都有。以高研发投入为例,确实有部分是必要的,比如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这些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但也有部分可能是盲目跟风,比如一些花哨但实用性存疑的功能设计,实际是为了博眼球而并非真正考虑用户价值。
营销也是同样的问题。开线下店是对的,用户需要体验场景,但如果为了追求覆盖率盲目铺设、忽视成本回收,那就可能成为不良资产。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其实很多动作背后是有逻辑的。高研发投入是为了技术储备和未来竞争力,高营销预算是为了短期市场份额和长期品牌认知。这些投入看似“烧钱”,但其实是用亏损换时间,用资本换未来。
于是问题的关键就落在一点:它们能不能撑到赚回来的一天?这就回到了企业现金流和融资能力这个基本点上。只要现金流不断、融资能力稳定,亏损就不是致命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毫无节制地烧钱,尤其在市场进入成熟期后,必须找到平衡点。
写到这里,大概能得出一个结论:新能源汽车行业确实在经历一个“吓人”的阶段,但这并不是乱象,而是新势力试图在短期内抓住机会的一种策略。亏损看着可怕,但更重要的是看它们能不能把亏掉的钱变成未来的路。而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来说,少些情绪化解读,多一些耐性和视角,或许才能真正看清行业的全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