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停车场,能闻到橡胶和汽油混杂的气味。一位车主刚停好车,打开车门,迎面而来的是朋友的疑问:你这车加油还是充电?他略微停顿,掂量了一下这个问题的分量——这不是在询问能源类型,而是打量你的“技术归属感”;用电呢,是新能源时髦派;纯燃油嘛,被流行观点归结为落伍;但增程式?往往被默认为“鱼和熊掌都要,又谁都不像。”
如果你曾去过几年前的行业发布会现场,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只要谁提起增程式电动车,周围总能刷出一层轻微白眼。这类车被贴上“脱裤子放屁”的标签,仿佛是在技术进步的大潮里端着一碗隔夜饭。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大厂的高管——他们在台上侃侃而谈,嘴角带笑:增程式是落后技术,与新能源格格不入。有人话音刚落,台下理想的市场总监已经在手机里查起了订单量。现场气氛微妙,像一场刑事案件里,证人各自陈述,而真相还在后头。
然而,现实的“案情进展”总让人猝不及防。2024年,再看理想汽车的交付量,已然突破37万台大关,直接跻身造车新势力顶流。如若把消费者比作陪审团,这份销量已经给了“增程式技术”一个无可辩驳的有罪判决——罪名是‘你太适合中国家庭了’。而那些嘲笑过增程式的企业,悄悄把R&D的预算调到相关板块,嘴上没再提“落后”,手上却忙得很。
退一步说,技术的优劣从来不是车企高管拍脑门决定的,而是市场用钱包投票。为什么“增程式”能逆风翻盘?原因并不复杂,却足够真实——普罗大众需要的不是“技术炫耀”,而是实际出行体验。在我的工作里,无数家用车调查告诉我们:大家最关心的是“有电时花钱少,没电也不怕跑远。”新一代增程技术,恰好把这个痛点解决得明明白白:日常通勤时候,成本大约只有燃油车的三分之一;偶尔跑远路,虽然要加油,但能效比传统汽油车更高。都市用电,远途加油,选择权始终在用户,而不是变成技术的“奴隶”。
以理想为例,当前主力车型纯电续航已能达到300公里甚至400公里,基本覆盖中国城市通勤场景。平时90%的出行都不动用增程器,油钱电钱能算出花销到底哪更省,出行焦虑也一扫而空。技术参数也不再是“纸老虎”——新一代增程系统热效率普遍超过41%,顶级甚至能飙到45%。别小看这几个百分点,用在传统燃油机上已堪称“实验室天花板”,放在家用车里,则意味着用油更省、用电更稳。
市场数据经常比技术争论“实诚”。2024年,增程式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00%+,比纯电车还凶猛。中国的家庭购车逻辑是——又想新能源的便利和补贴,又怕纯电不够用,最后都给了增程式台阶下。甚至那些三年前嫌弃的品牌,今年悄然推出自家增程产品,将嘴里的“落后”收得干干净净。话说回来,嘴软和嘴硬,只是一字之差,市场数据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调查里常见车主抱怨,增程系统结构复杂,后期保养费用可能略高。高速下,油耗表现还有优化余地。这话听着似乎让增程技术又“尴尬”了些。但真正影响大多数家庭购车决策的,依然是核算总体用车成本和便捷性——如果能省下几千块养车费用,车主愿意为增程增加点复杂度。这像案件里“证据信息的筛选”,不是所有细节都影响真相,重点在于“大头”。
技术是冷血的,但市场从不傻。增程式本质就是“聪明方案”而不是“落后技术”——能兼顾城市和远途,有电能跑,大量场景下油耗低,电驱驾驶体验好,又不用天天担心充电桩短缺。可笑的是,那些曾经叫嚷“纯电才是真未来”的人,现在也在偷偷研究增程方案。业界的“技术鄙视链”,终归要用销量和数据来逆转。
至于车企对于增程技术的转变,我见多了。从嫌弃到悄悄研发,再到大张旗鼓,像极了刑侦中的嫌疑人心理——嘴上说无所谓,行动上拼命规避被落下。技术路径没有绝对对错,只有满足现阶段用户需求的“最优解”。增程式就是时代与市场的调和产物,谁也逃不掉。
作为一名“证据癖”职业病患者,每次朋友问“要不要纯电,增程值不值”,我都忍不住在心里打起“推理小算盘”。如果技术真那么不堪,销量不会一骑绝尘;如果理想M7、问界M9都能成为爆款,那说明不是技术在嘲讽市场,而是市场把技术玩反了。用不了多久,增程式就是家庭用车的“常规操作”,而那些坚信“纯电唯未来”或者“坚持传统汽油”的,未必会比市场更聪明。
最后,不妨抛个问题:在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下,我们真需要非黑即白的技术分野吗?增程是最优解,还是“被嫌弃的备胎”?你愿意为“脱裤子放屁”买单,还是相信市场就是最大的鉴定专家?坐在案卷堆和驾驶舱之间,我始终觉得——答案不在专家嘴里,而在你开门的那一刻自己思考和选择。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