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号!到你了!” 工作人员拿着喇叭喊得嗓子都快哑了,我恍惚间以为自己是在医院排队挂号。谁能想到,这竟然是高速服务区的充电场景。
凌晨三点就爬起来出发,本以为能把所有人都甩在身后,结果还是栽了。从广州回湖北,开到湖南官庄服务区,晚上七点半,天都黑透了,想着能给车补个电,结果眼前那十几辆排队的车,瞬间让我的心凉了半截。俩充电桩,四个口,一辆车充个四十分钟,前面这阵仗,没三小时下不来。
这场景其实熟的不能再熟了。去年国庆就这样,今年路上的新能源车更多,问题自然也更突出。看着那些官方数据,说截至八月底,全国高速服务区已经建了六万多个充电设施,今年一到八月又加了一万五。数字听着真不少,可真到了节骨眼上,就感觉像个笑话。
我旁边一大哥,京哈高速上下来的,拿到号的时候前面还有十几辆车在等,最后硬生生耗了快四个钟头。他跟我吐槽,说也想过下高速找地方充,又怕两眼一抹黑,找不到位置,或者去了还得排队,里外里一折腾,还不如在这儿死磕。
于是,服务区就成了大型露营现场。有人在车里睡得东倒西歪,有人就着昏暗的灯光吃泡面,大家脸上都没什么表情,麻木了。二百公里的路,开了五个小时,这速度,电瓶车都笑了。高速公路变成了红色的停车场,一半是刹车灯,一半是焦虑。
这就是那个典型的“潮汐现象”。平时这些充电桩孤零零地立在那,使用率低得可怜,运营商看着报表都头疼。可一到国庆春节这种长假,需求量“轰”地一下就涌上来了,水漫金山,谁也扛不住。有人问为什么不多建点,这其实是个商业问题。运营商也要赚钱,为了每年这几天的生意,投一大笔钱建一堆平时没人用的桩,这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甚至得亏钱。
所以,这事儿就卡在这了。国家电网预测,国庆期间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高速服务区充电桩会满负荷工作。尤其集中在9月30号晚上和10月1号白天,返程高峰也一样。大家心里都有数,但又都抱着一丝侥幸。
说到底,新能源车在城里开着,充电便宜,又不限行,确实方便。可一旦上了高速跑长途,续航焦虑还是其次,这充电难的问题,才是真正卡脖子的地方。有车主开玩笑说,以后长假干脆租个油车出门,总比在服务区干瞪眼强。
这话听着有点无奈,但也不是没有道理。任何新东西发展起来,配套跟不上都是常有的事。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在尝试增加移动充电车,或者优化充电桩布局来提高效率。有些手机应用也开始提供服务区充电桩的实时状态查询,好歹能让车主提前规划,避免白跑一趟。
假期还没结束,返程的高峰马上就到。估计这番“医院挂号式”的充电体验,还得再来一轮。不知道经历过这次,会有多少人开始重新考虑长途出行的方式。或者,至少下次出门前,会把充电宝和方便面都备得足足的。
新能源车在城市里跑得欢,一上高速就犯难,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成长烦恼吧。只是不知道这烦恼,还要持续多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