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发现场不是年轻的街区,也不是闪烁的试驾厅,而是一块票价不菲的“芯片”和几万行代码的拼缝。9月19日,小米汽车宣布一项大动作:召回11.7万辆SU7,官方辞令字面“谦虚”:这只是一次为了进一步提升辅助驾驶功能可靠性的优化。实际上,问题并不在车轮下,而在L2级辅助驾驶的“极端特殊场景”——这不是理论考题,而是你我每天都可能碰见的道路现实。
我经常说,“证据不会说谎,但人会。”同理,汽车数据不会自我修饰,缺陷也不会自己画圈。根据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小米这次召回虽然不用物理更换任何零件,但它可不是自愿的“良心发现”,而是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调查推动下的被动召回。“缺陷类别S”:安全缺陷,“召回类型I”:受调查影响。哪怕官方措辞再温和,也已经把安全风险落在桌面上。换句话说,这不是手机BUG弹个框那么简单,随便推个版本就草草了事了。车轮下的每一个“极端场景”,都可能是下一个铜陵爆燃。
先把脑门上的安全帽扣紧。每次有人说“召回不是大事,是厂商负责任的表现”,专业视角总会提醒——召回的必要前提,是产品里已经产生了缺陷。这些缺陷,可能是写代码时的走神,也可能是成本核算时的偷懒,但终极定义只有一个:威胁了人身财产安全,或不合理地将风险交付到用户手里。今年上半年87次召回,涉及528.06万辆,中国“车轮上的江湖”看起来少了点热情,却多了百万辆卷入危机。燃油车依然是主力,传统发动机与转向系统漏洞还在大面积撒网——但让舆论和监管共同高光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缺陷。
如果你还在纠结“我的L2辅助驾驶到底安不安全”,大可不必自欺欺人。早在今年初,特斯拉国内召回了120万辆车,“辅助驾驶系统隐患”写得一清二楚:自动辅助转向的“显著程度和范围不足”,如果驾驶员当真把自己交给系统,分分钟上演“你信命,我信代码”的赌局。小米SU7这次也是同样的问题,只不过算法换了主角,场景换了路牌,但背后的逻辑没变——无人驾驶不是无风险,智能化更不是无责任。每一次OTA升级、每一次召回,都是在证明一条真理:比人更聪明的不是机器,而是永远不失控的风险管理。
行业这些年“上量”极快,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今年新车销量已经到了776万辆,渗透率62.6%。可别以为这只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更智能意味着潜在风险更难管理,一行看似无害的代码在特定天气和路况下可能就是成吨事故的导火索。工业和信息化部三令五申,召回不能靠“厂商自觉”,OTA推送不是“更新即安全”,而必须“充分测试验证、备案登记”。这就像警察查案,不是嫌疑人自传,必须有证据、有沿革,不能隐瞒技术问题。否则就是“升级隐患”的新面孔,让不知情的用户充当“公测小白鼠”。
黑色幽默往往藏在数据背后。今年又是“OTA升级召回”的大年,小米、特斯拉、奇瑞捷豹路虎都在名单。本以为OTA能让漏洞消灭于无形,结果漏洞变成了“云端和本地同步开花”,安全声明和实际体验隔了一层“市场化诚意”。有时候我就自嘲:专业调查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查缺补漏”,更像是“看厂商表演版的危机公关”,及时赶来灭火,却永远赶不上“创新速度”。人们总说“新时代的汽车不是跑得快,而是该刹得住”,但现实里,“能OTA的不一定能消除所有风险,不能OTA的才可能提前埋好了炸弹”。如果靠边停车都得靠等待OTA推送,那这叫“智能化”,还是“订阅版命运”?
行业专家话音未落,我就把这事翻转了一下。从召回涉及的车型和厂牌看,合资品牌今年召回的主力,自主品牌“减少”得厉害,看似光鲜,实际可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有缺陷的地方用OTA糊,供应商那头出了问题就不声不响地解决,这倒是用中国式“灵活性”在治标不治本。转向系统每年召回224万辆,占比42%,如果说动力系统已经进入软件管控时代,那车企的质量管控和隐患排查更应该像刑侦一样:发现问题不是“谁家出事了”,而是“你家还能再撑几年”。

当然,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门的努力都不算白费。从2月到8月,三份通知、两套准则,对召回和OTA升级的流程做了硬性规定。“未经备案不得OTA升级”听上去像没有自由,实际是不给风险多生枝节,毕竟“召回”的终极意义不是让用户帮忙做测试,而是企业自己保命、行业整个树根不腐。可惜的是,无论制度多严,总有漏洞会钻,不信你看市场风向,每一次召回总有人能把“品牌负责任”说成“消费者幸福”,这点和刑侦现场常常如出一辙——警察破案是为了让凶手补作业,不是让受害者庆幸下次不会再出事。


说到底,这一场关于智能汽车的召回热潮,是一场技术叙事主导下的现实博弈。软件决策、硬件承载、场景复杂性——每个维度都在不断拉扯着车企、用户和监管的底线。企业想升级速度快,监管希望质量可追溯,消费者则在“主动召回”和“被动召回”间不断选择是不是继续相信这些冷冰冰的芯片和算法。
假如我也能给编辑团队加个鸡腿,那更应该给每个平凡驾驶员一份“代码以外的安全感”。技术可以补救,责任不该走捷径;智能可以更新,但信任不是批量生产。我们需要的,也许不是下一个OTA推送,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合理分配风险和责任的全社会答案。
最后,一个开放性疑问:在智能驾驶日益普及的明天,召回是否已经变成了常态化的“技术维权”?而普通消费者,又凭什么相信自己不是那个被推送到极端场景、而不得不祈祷代码靠谱的人呢?这,也许是所有厂商、监管者和用户都该冷静思考的下一个问题。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