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天神之眼装车量这么大,会不会质量有问题?华为被反超是不是因为产品力下降?

2025年11月,中国智驾圈炸锅了!

这一次不是某家企业发布了什么颠覆性产品,而是整个市场格局正在悄悄改变。

刷短视频的时候,你会看到各种讨论——"华为智驾真的还是第一吗""小鹏XNGP好像威力更强啊",还有人突然大喊"比亚迪天神之眼怎么这么猛"。

这三家车企的智驾技术,正在上演一场史诗级的"三国杀"。

曾经大家觉得华为智驾能一枝独秀,毕竟有鸿蒙生态、麒麟芯片、深度定制整车等一系列杀手锏。

可问题是,这一年里小鹏和比亚迪都没闲着,他们用完全不同的打法,硬是从华为手里撕开了一道口子。

现在市场已经真正进入三足鼎立的时代。

比亚迪天神之眼装车量这么大,会不会质量有问题?华为被反超是不是因为产品力下降?-有驾

第一部分 华为小鹏技术之争

先说华为。

他们2025年4月发布了ADS 4.0系统,这套东西针对的是高速场景的L3自动驾驶功能。

与其说是升级,不如说是华为在为未来重新定义智驾的技术框架。

ADS 4.0最核心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那个听起来很专业的"六重冗余架构"。

说白了,就是六层安全防护——摄像头坏了有雷达补,雷达坏了有激光雷达兜底。

多传感器融合就是华为的传统艺能,这个思路从ADS 1.0就开始了,现在越来越完善。

这套系统还实现了激光雷达的成本革命,相比前代产品成本降了不少。


这意味着更多车型能装备华为智驾,产品覆盖面也在拓宽。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华为在极端天气下的表现数据。

暴雨天气里,ADS 4.0的紧急制动成功率能达到九十二点多,这在全行业都属于顶级水准。

换句话说,大雨天开启自动驾驶,华为给了你双重保险。

华为的优势还在生态。

问界M9作为搭载华为智驾的旗舰产品,从2024年一上市就刷屏了。

虽然到了2025年销量有所下滑,十月交付量相比高峰期下降了不少,但这不能说明华为技术不行。

反而说明市场在分化,更多的消费者开始有选择了。

再看小鹏,他们走的完全是另一条路。

2024年发布了AI鹰眼视觉方案,从此全面切换到纯视觉感知路线。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只用摄像头看世界,不依赖雷达,也不需要激光雷达。

乍一听有点吓人,但小鹏靠着端到端深度学习算法,居然把这条路走得很稳。

小鹏XNGP的城市领航功能已经覆盖了大量城市,2025年还在继续扩张版图。

他们宣布的无图端到端架构意味着什么?就是一个城市不再需要提前采集高精地图。

系统能实时学习路况,这大大降低了城市部署成本。

小鹏G6和G9搭载的XNGP在拥堵路况、窄路会车等场景的表现,获得了很多车主的认可。

十月小鹏汽车单月交付量突破四万二千多辆,创了今年新高。


这说明消费者对小鹏的纯视觉方案接受度很高。

比亚迪天神之眼装车量这么大,会不会质量有问题?华为被反超是不是因为产品力下降?-有驾

这两种技术路线哪个更优?其实很难说。

华为用多传感器融合换安全冗余,小鹏用纯视觉降成本提效率。

一个走的是"多快好",一个走的是"又快又省"。

关键问题是,这两条路未来会怎样?

业内有个说法,华为的多传感器融合更容易达到L3乃至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因为冗余系统保证了安全性,这对乘客和行人都更有保障。

而小鹏的纯视觉方案成本优势明显,铺开速度更快。

更容易实现大规模商用,这对普及智驾功能很有帮助。

简单说,华为在想办法让智驾更安全,小鹏在想办法让智驾更便宜。

第二部分 比亚迪破局之道

最让人没想到的是比亚迪。

这家传统车企硬生生用"天神之眼"这个名字把智驾的故事讲得很"玄幻"。

但人家的产品力确实硬。

2025年2月,比亚迪正式发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分为三个版本应对不同级别的车型。

从仰望这样的豪车,到腾势中端车,再到比亚迪品牌的平价车,天神之眼都有对应方案。

这个策略有多聪明?就是说你无论买什么价位的比亚迪车,都能配智驾功能。

数据最能说话。

截至十月底,搭载天神之眼的车型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一百七十万辆。

这是什么概念?华为和小鹏加起来的智驾装车量都没这么多。

更夸张的是,比亚迪每天靠天神之眼生成超过一亿公里的智驾数据。

这数据规模足以支撑系统不断进化,驾驶场景覆盖越来越全面。

天神之眼怎么这么能卖?关键在于产品定位。

比亚迪的做法是把智驾做成"全民产品",而不是"高端玩具"。

秦家族、宋家族这些销量担当,现在都配上了智驾。

十月的秦系列销量突破七万辆,这些车子大部分都装了天神之眼。

相当于比亚迪用绝对的销量规模打出了市场存在感。

但坦白说,天神之眼的技术指标和华为、小鹏相比,在某些场景还有差距。

比如在复杂工况识别、决策速度等方面,天神之眼走的是"够用就好"的路线。

而不是"做到最优"的极端追求。

这样做的好处是系统稳定性更强,坏处是没有那种让人惊艳的突破感。

比亚迪的破局之道就是用"普及"战胜"卓越"。

你可以说天神之眼不如华为安全,也不如小鹏灵动。


但问题是有一百七十多万用户正在用天神之眼,在持续迭代。

比亚迪天神之眼装车量这么大,会不会质量有问题?华为被反超是不是因为产品力下降?-有驾

在不断产生真实场景数据。

这个过程中,天神之眼会慢慢从"够用"变成"好用"。

等用户基数足够大,数据积累足够多的时候,技术优势自然就来了。

第三部分 三派混战谁称王

到了这个阶段,中国智驾市场已经不是一家独大了。

华为、小鹏、比亚迪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打法。

2025年整个智驾行业的渗透率在快速上升。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这个功能。

曾经智驾是高端车的标配,现在已经往十万级车型下沉了。

这对整个市场来说是好事,说明技术在真正普及。

不再是概念炒作,而是真实的消费需求。

华为的优势在于技术底蕴和生态整合。

他们不仅卖智驾系统,还通过鸿蒙系统建立了整个生态闭环。

问界品牌虽然最近销量有波动,但华为的技术积累和用户基数仍然是整个行业的标杆。

他们在2025年的研发投入同比增加了三十五,重点投向激光雷达和AI芯片。

这说明华为没有放弃追求"极致"的目标。

比亚迪天神之眼装车量这么大,会不会质量有问题?华为被反超是不是因为产品力下降?-有驾

小鹏的优势在于技术迭代速度和市场反应灵敏度。

XNGP的无图城市领航覆盖城市数量在持续增加。

关键是小鹏有个强大的社区文化,用户会主动参与到产品优化中去。

这种"众包"式的进化方式,让小鹏能快速发现和解决问题。

十月小鹏的销量破四万二,说明市场对他们的产品很认可。

比亚迪的优势就是规模和成本控制。

他们能把智驾功能装到十万级的车上,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示范。

如果天神之眼的体验继续优化,完全有可能在中低端市场形成压倒性优势。

而且比亚迪电池技术本身就很强,结合智驾功能。

整体产品力不俗,竞争力很强。

现在摆在这三家面前的问题是——谁能在技术安全性、用户体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点。

谁就能在未来笑得最久。

业内预测,到2026年,高阶智驾的市场渗透率会快速上升。

从现在的二十多,可能会翻倍增长。

到那个时候,市场可能会进一步分化——华为守住三十万以上的高端市场。

小鹏占据二十到三十万的中高端,比亚迪则在十到二十万的主流市场建立堡垒。

这个分化不一定是坏事,说明市场足够成熟。

比亚迪天神之眼装车量这么大,会不会质量有问题?华为被反超是不是因为产品力下降?-有驾

消费者有充分的选择。

但别忘了,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完全无人驾驶。

如果哪一天真的实现了,现在的技术壁垒可能会被彻底打破。

到时候"三国"格局说不定就要重写。

现在的"军阀"可能成为未来的"过客"。

这就是科技竞争的残酷性,今天的领先不代表明天的地位。

第四部分 网友热议解疑惑

问题一,很多网友说比亚迪天神之眼装车量这么大,会不会质量有问题?

这个担心其实大可不必。

比亚迪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能力毋庸置疑。

天神之眼虽然搭载在百万级车型上,但比亚迪的质量成本投入和华为小鹏没有量级差。

关键是,一百七十多万的使用量本身就是最好的质量证明。

如果产品有问题早就被投诉出来了。

问题二,有人问华为被"反超"是不是因为产品力下降?

这个问题要分开看。

华为的技术实力其实没有下滑,反而在升级。


ADS 4.0在多个技术指标上都是行业领先的。

比亚迪天神之眼装车量这么大,会不会质量有问题?华为被反超是不是因为产品力下降?-有驾

但问题在于定位和营销。

华为的智驾功能依然主要装在问界这个新品牌上。

而新品牌的市场认知还在建立中,所以用户基数相对有限。

华为其实在憋大招,等ADS 4.0在更多车型上装备后。

他们会重新杀回来,重新争夺市场主导权。

问题三,普通消费者该买谁的车呢?

这要看你对智驾的预期和预算。

如果你是完全新手,对自动驾驶有点怕。

那选华为的多冗余方案会更安心,多花点钱换安全冗余是值的。

如果你是老司机,对车子控制力要求高。

小鹏的纯视觉方案足够灵敏,用起来会很顺手。

如果你追求性价比,不想为智驾多花钱。

那就选比亚迪,天神之眼虽然不是最尖端的。

但够用,而且整体购车成本最低。

问题四,谁是最大的赢家?

从十月的数据看,比亚迪整体销量突破四十四万辆。

创了今年新高,其中搭载智驾的车型占大头。

小鹏的四万多辆订单也刷新了今年记录。

华为虽然问界销量有所调整,但这不等于技术方案不受欢迎。

而是市场结构在优化,消费者选择在细化。

谁说赢家只能是一个?现在三家都在赢,只是赢的市场不一样。

问题五,未来会不会有新的企业杀出来搅局?

肯定会。理想、蔚来、极氪等都在发力智驾。

只是目前他们的策略不同,重心也不同。

但要真正威胁到华为、小鹏、比亚迪这三巨头的地位。

需要在技术、成本、规模三个维度都做到出众。

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三派混战的局面应该还会持续。

结语

回顾一下,2025年的智驾竞争已经从"能不能用"进入了"好不好用"的阶段。

华为在追求极致的安全和可靠性。

小鹏在追求最优的速度和灵敏度。


比亚迪在追求最广泛的普及。

这三种追求都是对的,都有市场。

现在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各大车企都在宣传自己的智驾里程数、测试数据、功能覆盖率。

好像把数字做大就能证明自己最强。

但这有点像军备竞赛,数字越来越大,消费者其实很难判断谁更优秀。

真正的赢家,不一定是技术数据最漂亮的那家。

而是能把复杂的技术简化成最佳用户体验的那家。

未来的走向可能是这样的:华为继续深耕高端市场。

用绝对的技术优势吸引对品质有要求的用户。

小鹏在智驾这个细分领域做到极致,成为"智驾发烧友"的首选。

比亚迪用销量和普及程度建立市场存在感。

让"全民智驾"真的成为现实。

三方各有各的江山,互相制约,也互相推动。

有意思的是,这三家企业其实都在推动行业进步。

华为的安全冗余理念让整个行业都在重视安全。

小鹏的端到端算法启发了很多人。


比亚迪的普及战略让智驾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比亚迪天神之眼装车量这么大,会不会质量有问题?华为被反超是不是因为产品力下降?-有驾

他们在竞争,但竞争的最大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这些消费者。

如果非要预测未来的话,我的判断是这样的。

这三派混战的局面会一直持续到某个技术路线被彻底证明失败为止。

但从现在的数据看,三条路都有可行性,都有赚钱效应。

所以不妨大胆预测,未来的中国智驾市场,就是这三派鼎立。

各领风骚若干年,直到新的变量出现。

最后的问题是,你觉得谁会笑到最后?

华为靠技术底蕴能守住高端堡垒吗?

小鹏的纯视觉方案能打败多传感器融合吗?

比亚迪的普及战略能成为压倒性优势吗?

这些问题没有绝对答案,留给时间去检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