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车主朋友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刚买新车时,关上车门,世界瞬间清静,行驶在路上,只有轻微的引擎声和轮胎滚动的声音,感觉特别惬意。
可随着车辆使用时间的增长,不知不_觉中,车内的噪音似乎越来越大。
当车速提升到每小时八十公里以上时,各种声音便开始混杂在一起,风声呼啸、轮胎的嗡鸣声、发动机的咆哮声,此起彼伏,不仅让驾驶的心情大打折扣,有时候想和副驾驶的家人朋友聊聊天,都得不由自主地提高嗓门,长时间下来,更是让人感到疲劳和烦躁。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会简单地归结为“车老了,不中用了”,但事实真的只是如此吗?
其实,汽车的噪音并非无迹可寻的“玄学”,它往往是由一些具体且可以解决的问题所导致的。
只要我们能像侦探一样,顺着线索找到这些噪音的源头,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让爱车重回安静舒适的状态。
首先,我们把目光投向车辆唯一与地面接触的部件——轮胎。
它是路面噪音最主要的“传播媒介”。
汽车在行驶时,轮胎与粗糙的路面发生剧烈摩擦和撞击,由此产生的振动和声音,会通过悬挂系统直接传递到车身,最终传入我们的耳朵。
轮胎的种类和状态,对噪音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市面上的轮胎,根据其设计取向,在静音表现上有着天壤之别。
那些主打静音舒适的轮胎,厂商在设计时会下很大功夫,比如采用非常复杂且不规则的胎面花纹,这些看似随意的沟槽排列,其目的就是为了将轮胎滚动时产生的单一、刺耳的音频打散成多种不同频率的、人耳不那么敏感的杂音,从而在听感上实现“静音”的效果。
同时,这类轮胎的橡胶配方也通常偏软,能更好地吸收路面的细微振动。
相反,一些标榜运动性能的轮胎,为了获得极致的抓地力,其胎面花纹块设计得又大又硬,接地更加扎实,摩擦力增大的同时,噪音自然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因此,如果您的爱车原厂配备的是偏运动的轮胎,而您又对噪音特别在意,那么更换一套高品质的静音轮胎,往往是改善噪音最立竿见影的办法。
除了轮胎的“先天基因”,其后天的“健康状况”同样关键。
一个非常普遍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轮胎的“偏磨”,也就是轮胎内外侧磨损程度不一致。
这通常是由于四轮定位数据不准或长期不进行轮胎换位导致的。
偏磨的轮胎在高速旋转时,其滚动轨迹已经不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这就会导致它在与地面接触时产生一种有规律的、随着车速升高而频率变快的“嗡嗡”声,听起来很像有架飞机在不远处低空盘旋,非常扰人。
想要判断是否有偏磨,车主可以自己观察轮胎花纹的磨损情况,如果发现明显的一侧深一侧浅,那基本上就是这个原因了。
解决方法也很直接,就是去专业的轮胎店或修理厂做一个四轮定位,并定期(通常每一万公里左右)进行一次四轮换位,以保证所有轮胎都能均匀磨损。
此外,胎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胎压过高,轮胎会像一个被过度充气的气球,中间部分凸起,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小,胎体变得僵硬,对路面颠簸的过滤能力大幅下降,振动会更直接地传导至车内;而胎压过低,轮胎则会变软塌陷,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过大,摩擦力增加,同样会导致胎噪增大。
正确的做法是,按照车辆用户手册或车身B柱上标注的厂家推荐胎压值进行充气,并养成定期检查胎压的好习惯。
说完了噪音的“生产者”,我们再来看看车内安静环境的“守护者”——隔音材料。
为什么十几万的家用车和上百万的豪华车在隔音表现上会有云泥之别?
这背后正是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工程的巨大投入差异。
豪华品牌车型为了营造静谧的座舱环境,会在车身的各个角落,不计成本地使用各种隔音降噪材料。
比如在车门板内部、轮拱内侧、底盘等关键部位,会粘贴大面积的丁基橡胶止震板。
这种材料的主要作用不是隔绝声音,而是抑制车身钢板的共振。
车辆行驶时,路面和发动机的振动会让大面积的金属板像鼓面一样产生共鸣,放大噪音。
止震板通过增加钢板的重量和阻尼,有效抑制这种振动。
在止震板之上,还会覆盖厚厚的吸音棉,其内部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像海绵吸水一样,将传入的声波能量吸收并消耗掉。
通过“止震”和“吸音”的双重手段,外界的噪音自然就被大幅削弱了。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用车来说,虽然原厂的隔音用料可能没那么“豪华”,但我们依然有提升的空间。
一个成本不高且效果显著的方法,就是检查全车的密封胶条。
尤其是车门和后备箱四周的橡胶密封条,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和反复开关挤压,会逐渐老化、硬化甚至破损,导致其密封性能下降。
当车辆高速行驶时,高速气流就会从这些失效的缝隙中钻入车内,形成明显的“嘶嘶”声或呼啸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噪。
车主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关上车门,用一张A4纸夹在门缝中,如果能毫不费力地将纸抽出,就说明此处的密封性已经存在问题。
更换一套全新的、质量可靠的密封条,操作并不复杂,但对于降低风噪、提升整车静谧性有着非常直接的帮助。
接下来,我们把注意力转向车辆的动力核心,同时也是噪音的一大“制造者”——发动机。
一台运转健康的发动机,其发出的声音应该是平稳、绵密且富有规律的,声浪会随着油门的深浅而线性变化。
一旦发动机舱内传来异常的、不和谐的杂音,往往就预示着某些部件可能出现了故障。
例如,如果在怠速或行驶中听到“哒哒哒”的清脆金属敲击声,且声音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升高而变得更加急促,这可能是气门间隙过大或液压挺杆工作不良所致。
如果听到的是一种沉闷的“咕噜”声,尤其是在急加速时,则需要警惕是否是活塞敲缸等更严重的问题。
此外,发动机周边的附件,如发电机、空调压缩机、水泵等的轴承如果出现磨损,也会在运转时发出持续的“嗡嗡”声或“吱吱”声。
这些异常噪音不仅影响驾驶心情,更是车辆发出的“求救信号”,应及时送往修理厂进行检查和维修,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机油在抑制发动机噪音方面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品质的机油不仅能为发动机内部的金属部件提供润滑,减少磨损,还能在活塞与气缸壁、曲轴与轴瓦之间形成一层坚韧的油膜,起到缓冲和密封的作用,有效吸收运转时产生的冲击和噪音。
如果长期使用劣质机油或不按时更换机油,机油性能衰退,油膜破裂,金属部件间的“硬接触”就会增多,噪音自然会显著增大。
有数据显示,坚持使用高品质全合成机油并按周期保养的发动机,其运行噪音可以比保养不善的发动机低上好几个分贝,这种差异是人耳可以清晰感受到的。
最后,一个常被忽略但同样影响深远的因素是车身结构本身。
车身不仅是承载乘客和货物的骨架,它在声学上还扮演着一个“共鸣箱”的角色。
一个刚性强、结构坚固的车身,能很好地抵抗行驶中产生的各种扭曲和振动,不易产生共鸣。
相反,如果车身刚性不足,比如一些车龄较长的老旧车型,其金属结构可能已经出现疲劳,或者一些经历过严重事故、修复工艺不佳的车辆,其车身结构强度大打折扣,那么在行驶到某个特定速度时,来自路面和动力总成的振动频率,就可能与车身的固有振动频率发生“共振”。
一旦发生共振,整个车身就会像一个巨大的音箱,将微小的振动无限放大,产生非常恼人的低频嗡鸣声,让人感觉整台车都在发抖。
同时,现代汽车制造业对于车身钣金件之间缝隙的控制越来越精密,这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出于对空气动力学和NVH性能的考量。
均匀而微小的缝隙能让空气平顺地流过车身表面,而过大或不均匀的缝隙则会在高速行驶时产生涡流,从而引发风哨声。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许多汽车品牌,特别是我们优秀的国产品牌,大力宣传其先进的冲压工艺、激光焊接技术和高强度钢材使用比例,这些都是为了从根本上打造一个更坚固、更密封的车身,为安静的驾乘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