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业格局迎来重大洗牌。安徽省以 149.94 万辆的汽车产量,首次超越连续九年蝉联榜首的广东省,登顶 “中国汽车第一大省”。这一历史性转变不仅搅动了国内汽车产业版图,更折射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2025 年 1-6 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 1500 万辆大关,产量同比增长 12.5% 达 1562.1 万辆,销量同比增长 11.4% 至 1565.3 万辆。在这波增长浪潮中,各省排名变化显著:广东省上半年产量同比下滑 40% 至 131.34 万辆,退居次席;重庆市以 121.85 万辆位列第三。值得关注的是中部省份的崛起,湖南上半年产量达 74.76 万辆,同比激增 265.34%,排名跃升 10 位跻身前十;河南产量 67.94 万辆,同比增长 93.65%,排名上升 4 位。
此次排名变动与统计规则调整密切相关。2025 年起,国家统计局将汽车产量统计标准由 “企业法人所在地” 改为 “生产地统计”。这一调整对跨区域布局的车企影响深远,以比亚迪为例,其在安徽的生产数据此前因总部在深圳而计入广东,新规实施后则归属实际生产地,使统计数据更贴合实际产能分布。
但安徽的登顶绝非仅靠统计规则调整,更源于长期战略布局的厚积薄发。近十年来,安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持续发力:2020 年在蔚来困境时果断出手相助,奠定合作根基;2021 年引入比亚迪合肥基地落地长丰;2023 年推动江淮汽车与华为签署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一步步构建起产业优势。
目前,安徽已形成完备的汽车产业生态,汇聚 7 家整车企业,培育规上限上零部件企业超 3000 家、后市场企业 1700 余家,构建起涵盖整车制造、电池生产、零部件供应的全产业链体系。从奇瑞的新能源转型,到蔚来的扎根发展;从比亚迪合肥基地的产能释放,到大众安徽加码新能源研发,多元化产业矩阵已然成型。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徽表现尤为抢眼。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61.33 万辆,同样位居全国第一。从 2020 年 10.5 万辆到 2024 年 168.4 万辆,四年间产量增长 15 倍,排名从全国第 4 跃升至第 2,完美契合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趋势。
安徽汽车产业采用 “多点协同” 发展模式,并非合肥独撑大局。芜湖依托奇瑞持续发力,2024 年贡献全省 46.2% 的汽车产量和近 80% 的出口量,新能源汽车产量 29.9 万辆,同比增幅达 157.1%;蚌埠则在车载显示、汽车玻璃、新能源电池等零部件领域崭露头角,形成区域互补格局。
中部省份的集体崛起存在共性逻辑。比亚迪在长沙、郑州的超级工厂成为增长引擎:长沙基地聚焦腾势 D9、唐等高端车型,腾势 D9 已下线 25 万辆,建立细分市场优势;郑州基地自 2023 年 4 月投产后累计生产超 100 万辆新能源汽车,成为河南产业升级核心动力。
政策扶持与产业集群效应同样关键。湖南通过政策引导形成长沙汽车产业集群,吸引比亚迪、广汽埃安等企业落户;河南将新能源汽车纳入 “7+28+N” 重点产业链,集聚 17 家整车企业和 600 余家零部件企业,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对区域发展拉动显著。安徽登顶将提升其经济话语权,带动就业与相关产业增长。广东的退居次席则敲响警钟,倒逼其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