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汽车行业可以说是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担心一件事,那就是汽车芯片可能会出现一次毁灭性的短缺。
这可不是危言耸聽,很多汽车公司的高管都出来说话了,说全球的汽车生产线可能在几个星期之内就得停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问题的核心,出在一家叫安世半导体的公司身上,这家公司的荷兰总部和它在中国的工厂,现在闹得不可开交,已经到了总部不给工厂提供生产原料的地步,直接把全球的汽车制造商给架在了火上烤。
这件事说起来有点复杂,但咱们可以把它理清楚。
安世半导体是一家非常重要的公司,它生产的芯片虽然不是手机里那种最高精尖的,但却是汽车里必不可少的“小零件”。
有数据说,平均一辆汽车上,就要用到大约五百个安世公司的零部件。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家公司的芯片供应断了,那后果有多严重。
这就好比盖房子,就算你钢筋水泥都有了,但要是没有螺丝钉,这房子也盖不起来。
现在,全球的汽车厂就面临着没有“螺丝钉”的窘境。
事情的起因是荷兰政府和中国之间的一些摩擦,导致中国方面之前对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实行了出口限制。
这一下,全球供应链立刻就紧张了。
后来,为了缓解汽车行业的压力,中国商务部做出了让步,在十一月初宣布,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出口可以进行豁免。
按理说,中国这边开了绿灯,事情应该就好办了。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荷兰的总部那边却来了个反向操作,他们停止了向安世在中国的工厂供应最关键的原材料——晶圆。
晶圆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它就是制造芯片的基础材料,像一张大饼,上面刻满了微小的电路,然后再把它切割成一个个独立的芯片。
没有晶圆,工厂就算有再先进的设备和再多的工人,也生产不出任何芯片,等于就是被釜底抽薪了。
安世半导体最重要的生产环节,也就是把晶圆加工、封装成最终芯片的工厂,恰恰就在中国的广东东莞,这个工厂承担了整个公司全球百分之七十的封装任务。
现在荷兰总部不给这家最大的工厂供应“面粉”,那不就是要让它停工吗?
这下子,汽车行业的客户们彻底急了。
一位欧洲汽车公司的高管说,现在的情况非常具有挑战性,问题的根源就是荷兰安世和中国安世之间像敌人一样的关系。
另一位高管更是直接警告说,中国工厂的晶圆库存只够用到十二月初,如果再得不到供应,后果不堪设想。
他恳求双方能和好,恢复正常运营,因为现在这种内斗的做法,对几百个行业来说都是毁灭性的。
面对外界的巨大压力,荷兰总部和中国工厂开始了互相指责。
荷兰总部发布了一份声明,说得头头是道。
他们首先说,中国工厂根本不缺晶圆,他们估算了一下,中国工厂手里的晶圆和成品足够他们运营好几个月。
言下之意就是,现在中国工厂说自己要断供了,是在撒谎,是管理上出了问题。
接着,荷兰总部又抛出了更严重的指控,说中国安世的管理层不遵守合同,不给晶圆付款,还私自拿走了公司的公章,设立了未经授权的银行账户,让客户把钱打到这些账户里。
这些指控听上去,简直是把中国管理层说成了一群不法分子。
对于这些指责,中国安世方面也立刻进行了回应。
他们发布了一封致全体员工的信,说荷兰总部的说法完全是歪曲事实,混淆视听。
中国安世指出,是中国商务部先释放了善意,同意了出口豁免,但荷兰政府和安世总部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来恢复供应链稳定。
相反,荷兰管理层还采取了断供晶圆、质疑中国工厂产品质量等方式,恶意阻挠生产。
对于欠款问题,中国安世更是给出了一个惊人的反驳:我们根本没有违约,反而是荷兰安世欠了我们东莞工厂高达十亿元人民币的货款。
双方各执一词,让外人看得云里雾里。
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荷兰总部的说法,就会发现一些矛盾的地方。
如果他们真的认为中国工厂库存充足,那为什么客户们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蟻,到处寻找替代方案呢?
更奇怪的是,荷兰总部一边指责中国工厂,一边又开始了一项新业务:他们允许一些大的汽车客户直接从他们德国的工厂购买晶圆,然后让客户自己想办法运到中国,再找东莞工厂进行封装。
这种做法,不就等于承认了东莞工厂确实需要晶圆吗?
而且,这种绕过中国工厂直接卖原料的做法,看起来更像是一场争夺资金控制权的斗争。
钱直接付给了荷兰总部,就不经过中国安世的账户,也就脱离了其母公司闻泰科技的控制。
这显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想把中国工厂架空。
在这场高层内斗中,最无辜也最着急的就是那些等着芯片造车的客户了。
他们可等不了双方吵出个结果,于是纷纷开始了自救。
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客户,比如大众汽车等,就采用了上面提到的那种“曲线救国”的办法。
他们自己出面,当中间人,一头从荷兰买原料,一头找中国工厂代工,硬是在断裂的供应链上搭起了一座桥。
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只有大公司才有这样的议价能力和资源,小客户根本办不到。
而身处风暴中心的中国安世,也在想尽办法自救。
既然你荷兰总部不给原料,那我就自己在中国找。
有消息说,国内已经有好几家半导体公司,比如无锡新洁能、杭州士兰微等,有能力生产安世需要的晶圆。
但这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首先,生产芯片需要详细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这些是否在中国工厂手里还是个未知数。
其次,就算能生产出来,汽车用的芯片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极高,需要通过一套非常复杂和漫长的“车规级认证”,不是说造出来就能用的。
最后,换了供应商,还得看下游的汽车客户认不认可。
不过,这条路虽然难走,却也反映出一个趋势,那就是在外部压力下,建立本土化的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变得越来越重要。
整件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内部矛盾了,它牵动着全球的汽车产业链,甚至已经上升到了需要政府出面协调的层面。
荷兰经济部的代表团据说下周就要来中国,希望能找到一个解决方案。
这件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全球化的今天,供应链的稳定是多么脆弱,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引发一场巨大的风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