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速腾这车,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拧巴”的存在。你说它是A级车吧,确实,价格、动力、级别都对得上。但你要真这么看它,它那副空间、调校、气质,又总是想往B级去凑一凑。这回,全新一代速腾L来了,加了个“L”——是的,熟悉的大众加长老套路。但问题是,这个“L”到底是实打实的提升,还是虚晃一枪的营销把戏?咱们今天掰开揉碎了聊一聊。
尺寸升级了,但意义有限
首先说尺寸。官方数据是:长宽高4812/1813/1472mm,轴距2731mm。简单对比一下:长度比现款速腾多了接近50mm,轴距只长了1mm……是的,你没看错——轴距没怎么动,就像个穿上大一号西装的老款速腾。
这种“加长不加轴”的操作,大概率就是为了让视觉上更像一台“小迈腾”。毕竟现在B级车也开始往运动、溜背、紧凑方向卷,反倒是A级车加长成了“大气”的代名词。可问题是,乘坐体验并不会因此发生质变——腿部空间没变,车内横向拓展也没明显提升,这个“L”加得就有点名不副实了。
当然话也得说回来,我试过现款速腾,后排腿部空间已经不算憋屈,对我这种身高182cm的来说,短途没啥问题,长途也勉强能忍。所以这次尺寸变化,我不期待它改善什么舒适性,但起码看起来更有“牌面”了。
设计全面靠拢迈腾,精致了,也保守了
这台全新速腾L的外观,第一眼就是一个词——“迈腾Lite”。前脸换上了大众新一代家族化语言:发光Logo加贯穿灯带,挺炫的;两侧大灯模组集成了82颗LED,点亮效果确实不俗,尤其夜晚辨识度拉满。整车线条变得更扁、更宽,确实比上一代稳重不少。
隐藏式门把手也上了,官方说“破冰力可达200N”,这个指标听着很高科技,其实在我北方冬天开电车的经验里,这类隐藏把手冬天真不如传统结构好用,冻住了你推也推不动,滑手还容易划伤。如果你不是天天地下停车场,建议冬天最好提前预热再去碰。
内饰部分升级幅度更大。中控是15英寸的2K悬浮大屏,搭载的是高通8155芯片,这个配置在新能源车上早成标配,但在合资燃油车里,算是“补课式进步”。系统流畅度确实不错,UI风格也不再是老大众那种“老干部”味了。
方向盘后面换成怀挡,空出来的中央区域放了手机无线充+杯架,体验倒是挺顺手的。不过这套设计也意味着,整个内饰思路就是照抄ID系列来的。想低成本统一平台也能理解,但新鲜感就少了点。
动力配置稳定得像老干部
1.5T EVO2发动机,最大功率118kW(160马力),匹配7速双离合。这个组合对大众来说早已驾轻就熟,也谈不上多激进。百公里加速大约在8秒多,日常通勤够用,但也别指望有啥驾驶激情。
双离合变速箱,这么多年了,大众的调校水平确实有进步,低速顿挫感已经控制得不错,但我开过的几台新车依然在堵车跟停走之间有轻微闯动。所以如果你是那种对换挡质感特别敏感的人,这台速腾L可能还不是你想要的答案。
油耗方面,大众这套1.5T的经济性表现还算靠谱,市区大概7升上下,高速甚至能做到5升多。就是油门响应还是偏“老派德系”,轻踩没反应,一脚下去又猛了点,开起来需要点适应期。
“小迈腾”不是错,但价格是关键
我在上个月就听内部销售说,这台速腾L可能会和现款速腾同堂销售,这也说明它并不急着“取而代之”,更多是补位新需求:比如那些想买B级车预算又不够的用户,或者年轻群体想要高配置、精致感又不想开太大车的受众。
但归根结底,决定它卖得好不好,就看定价了。如果这台车顶配卖到18万,那可能会直接被星瑞、秦PLUS DM-i甚至自家的ID.3反杀。但如果价格守住15万以下,配置拉满、设计在线,那它确实能打,而且有可能重新激活速腾这个“老兵”IP。
总结:加长不只是拉个皮,得撑起内容才行
总结一句话:全新速腾L,是大众为“传统燃油”留的一个体面出口。外观更迈腾、内饰更科技、配置也终于跟上了主流。但它依旧没有“破圈”的资本,只能靠定价、品牌和可靠性三板斧稳住一波市场。
如果你是个不喜欢新能源,又对新势力那种激进设计不感冒的人,那这台速腾L值得看看。但如果你想要科技感更强、空间更大、性价比更高的家用车,合资燃油阵营的选择,确实越来越窄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