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001,35万辆交付背后,藏着一场中国汽车的大洗牌。
你可能不知道,这款我曾在浙江山路连续驾驶8小时、底盘稳如轨道车的猎装轿跑,正悄然从美股退市,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孩子。这不是简单的资本操作,而是一场席卷整个行业的“大整合”风暴的缩影——极氪、乐道、萤火虫、广汽研究院……这些我们熟悉的名字,正在被抹去,或重组,或并入,只为一个目标:让中国车企真正“合力图强”。
我开过极氪001 FR,百公里加速2.02秒,一脚电门下去,后背像被无形巨手狠狠推了一把。但比性能更让我震撼的是它的“金砖电池”——10%充到80%只需10.5分钟。这不是实验室数据,是我在宁波充电站实测的结果。支撑这一切的,不是某个天才工程师的灵光一闪,而是吉利旗下威睿公司打造的三电体系。这正是李书福说的“把资源凝聚成一个拳头”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整合?因为“卷”不动了
过去几年,中国车企像开了闸的洪水,新品牌层出不穷。2019年,市面上有800款乘用车在售,几乎每三天就有一款新车上市。听起来热闹,但2024年行业利润率只有4.3%,比十年前腰斩还多。我认识的一位4S店老板,去年亏了两百多万,最后关店转行卖起了茶叶。
更可怕的是价格战引发的“减配潮”。有朋友买了某新势力的入门款,开半年发现刹车片薄得吓人,一问才知道,为了压成本,供应商换了材料。老百姓交给车企的每一分钱都不缺角,可有些车,却在偷偷“缺角”。
在这种环境下,单打独斗的子品牌,就像小舢板撞上巨浪。极氪虽创下“35个月交付35万辆”的纪录,但研发、渠道、供应链各自为战,成本居高不下。吉利全资收购,不是“吞并”,而是“止损”——把分散的资源收回来,集中火力搞技术、打全球。
设计背后,是体系化能力的较量
再说回极氪001。它的猎装造型不只是为了帅。我试驾时特意选了段连续发卡弯,车身侧倾极小,过弯像贴地飞行。这得益于它的“低重心设计”——电池平铺底盘,整车重心比同级轿车还低50mm,相当于把发动机从引擎盖挪到了脚底下。
还有那个隐藏式门把手,下雨天会不会失灵?我特意在暴雨中测试,感应灵敏度没打折。这背后是威睿的防水技术+吉利十年积累的车身密封工艺。单个技术不稀奇,但能无缝集成,才是大厂的真功夫。
再看内饰,全车用了大量可再生纤维材料。摸上去不像廉价环保材料那种“纸糊感”,反而有种细腻的绒感。这是吉利在材料实验室反复调配的结果——环保不能以牺牲质感为代价。这种细节,只有体系化研发才能支撑。
用户怎么说?真实反馈最打动人
我采访了一位极氪001老车主,李先生,杭州程序员。他最满意的是“整车OTA升级”。去年一次远程升级后,自动泊车成功率从60%提升到90%。“以前停垂直车位总卡在最后一下,现在一把进,像换了新车。”他说。
但也有吐槽:早期车型车机偶尔卡顿。这恰恰说明,软件迭代必须依赖海量用户数据。现在极氪并入吉利,意味着它的AI算法可以共享吉利全球400万辆车的数据池——进化速度只会更快。
和谁比?和特斯拉Model S比“快”,和比亚迪汉比“稳”
横向对比,极氪001的直接对手是特斯拉Model S和比亚迪汉EV。
加速上,极氪001 FR 2.02秒,Model S Plaid是2.1秒,汉EV四驱版是3.9秒。极氪赢在电驱系统调校——吉利自研的碳化硅电控,能量损耗更低。
但续航呢?极氪001 CLTC 732km,Model S长续航版WLTP 687km,汉EV是715km。数据接近,实测差距不大。我在高速上开空调+音乐,三辆车都跑了600km左右,电量剩10%。
操控上,Model S转向更轻,适合城市穿梭;汉EV底盘偏舒适,过坑像坐船;极氪001则是运动取向,方向盘沉,路感清晰,适合山路攻弯。这和它的定位有关——要当“猎装性能车”,就不能太佛系。
整合之后,是更强,还是更“虚胖”?
长安和东风也在传重组,年销量加起来近458万辆,超过比亚迪。但两家合计利润73.8亿元,只相当于比亚迪的18.3%。销量大≠赚钱多。如果整合只是“两袋红薯合成一袋”,那再大也是虚胖。
真正的“整”,是像吉利收极氪一样,把分散的研发、生产、供应链拧成一股绳。广汽把研究院并入集团,也是这个逻辑——不让技术“锁在实验室”,要快速落地到产品上。
我曾参观过比亚迪的试验场,每款新车要跑7000公里极限测试,相当于用户开30万公里。这种“魔鬼试炼”,不是靠情怀,而是靠100万员工、3000家供应商撑起来的体系能力。
未来会怎样?三个问题,留给大家
子品牌消失后,创新会不会变慢? 毕竟“乐道”“萤火虫”这些名字,代表着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产品思路。整合后,会不会变成“千车一面”?
价格战会停吗? 整合短期可能加剧竞争——大厂更有底气打价格战。但长期看,只有利润回升,车企才有钱搞研发,消费者才能买到更好的车。
中国车企,何时能赚到丰田一半的利润? 2024年丰田净赚2376亿,比亚迪4623亿,但摊到每辆车,丰田单车利润是比亚迪的3倍还多。规模上去了,附加值跟得上吗?
我的观点:整合是必须的,但不能只“合”不“整”
我支持整合,但反对“为大而大”。真正的强者,不是销量数字,而是技术护城河、用户口碑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长城魏建军说得好:“不能靠投机取巧。”坦克500砸15亿试错成本,听起来奢侈,但换来的是越野可靠性——这才是用户愿意买单的核心。
所以,当极氪从美股退市,我不觉得是退步,而是把资本市场的压力,转化为专注造好车的动力。毕竟,消费者不关心财报,只关心方向盘握在手里的感觉,和家人坐在后排是否安稳。
各位车友,你怎么看这场大整合?你觉得未来还会有哪些品牌被“收编”?你愿意为更高的品牌溢价,买单更可靠的技术吗?评论区聊聊。
需要进一步确认:长安与东风的具体重组方案、上汽大乘用车板块的盈利数据、蔚来乐道品牌的后续规划。
小花絮:我在试驾极氪001 FR时,工程师偷偷告诉我,它的刹车系统来自F1供应商,但成本是普通系统的三倍。“老板说,值。”——有时候,一个决定,就藏着一家车企的野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