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只要您稍微关注一下汽车市场,肯定会被各种降价、促销的消息刷屏。
前有华为阵营的问界新车直接把价格门槛拉到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水平,后有行业龙头比亚迪干脆利落地推出了全系车型的“荣耀版”,核心就两个字:降价。
这一连串的操作,让许多正在持币观望的消费者心里泛起了嘀咕:这是不是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好日子,或者说,咱们老百姓能买得起车的“历史性低价”真的要来了?
是不是再忍一忍、等一等,就能以更少的钱买到心仪的电动车了呢?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坐下来好好聊一聊,把背后的门道都看清楚。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次价格战打得这么响,不是凭空而来的。
任何商品价格的变动,背后都离不开成本的支撑。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它最核心、也是最昂贵的部件,就是那块决定了续航和性能的动力电池。
这块电池的成本,在整辆车里头能占到三四成,可以说是大头中的大头。
而决定电池成本的关键,又在于一种叫做“碳酸锂”的原材料。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制作电池这种“高科技面包”所必需的“特级面粉”。
就在大概两年前,这种“面粉”的价格被炒得非常高,市场一度达到过每吨接近六十万元的惊人高价。
原材料都这么贵,生产出来的电池自然便宜不了,最终这部分成本也就转嫁到了我们消费者购买的车价上。
然而,市场规律就是这样,有高峰就有低谷。
随着我们国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碳酸锂的产能大幅增加,市场供应变得非常充足,它的价格也就坐上了“过山车”,从高位一路下跌。
到了今年,碳酸锂的价格已经回落到了一个相对理性的区间,每吨大约在十万元上下。
这一下降,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利好。
我们来简单算一笔账,以一辆装备了60度电磷酸铁锂电池的普通家用新能源车为例,单单是碳酸锂这一项原材料的成本,就比两年前高峰时期减少了一万多块钱。
再加上电池的其他组成部分,比如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价格也跟着回落,综合下来,一辆车的电池成本就能省下相当可观的一笔钱。
这省下来的成本,就成了车企敢于降价、主动发起价格战的最大底气。
比亚迪之所以能喊出“电比油低”的口号,把一些混动车型的价格打到八万元以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它自身在电池生产和成本控制上的巨大优势。
看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现在的市场。
可以说,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价格,确实已经非常接近一个“历史性”的低点了。
一方面,是上游成本下降带来的直接红利,让车价有了实实在在的下调空间,很多紧凑型电动车现在的售价比两年前便宜了两三万块钱,这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肉搏”阶段。
各大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保住自己的行业地位,几乎都把价格压到了自己能够承受的极限,甚至有些车型的利润已经非常微薄了。
您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在不同品牌之间,只要是级别和配置差不多的车型,比如续航都在500公里左右的紧凑型SUV,它们的报价会惊人地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区间内,大多在12万到15万之间。
这说明什么?
说明在这个价位上,大家已经把能降的都降了,再往下探,可能就要触及到生产和运营的成本线了,很难再有大的降价空间。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说现在的价格已经摸到了“历史低价”的门槛,是比较客观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已经到了低点,未来还会不会更低呢?
很多“等等党”的朋友可能还在期待着下一波降价。
但从目前的情况分析,想要等到比现在更大幅度的降价,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
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因素在起着“托底”的作用,限制了价格无底线下跌。
第一个限制,来自于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已经明确表态,要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其中就特别提到了要制止“低于成本销售”这种恶性竞争行为。
这就相当于给价格战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红线。
企业可以为了促销、抢市场而合理让利,但不能不计成本地“赔本赚吆眙”,这种扰乱市场、最终可能损害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有了这条政策底线,车企就不可能再进行无限制的降价了。
第二个限制,来自于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我们不能只看到车企卖车赚钱,更要看到它们为了未来发展所付出的巨大投入。
以比亚迪为例,虽然它的财报显示汽车业务的毛利率还不错,但它每年的研发投入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钱都要用来开发更先进的电池技术,比如大家期待的固态电池,还有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
这些前沿技术的研发,都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
如果企业为了眼前的销量,把利润空间全部挤压掉,那它拿什么去搞研发、去创新呢?
没有了技术进步,企业也就失去了未来的竞争力。
所以,为了长远发展,车企必须保留合理的利润,这也决定了降价必然有一个底线。
第三个限制,则关系到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稳定和我们消费者的最终利益。
一辆汽车是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的,背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体系。
如果整车厂把价格压得过低,这种压力就会像水波一样传递到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那里。
供应商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在成本被一再压缩的情况下,有可能会选择在材料或者工艺上打折扣。
这样一来,虽然我们买到的车价格便宜了,但车辆的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可能会下降,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这种“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律,更不会被理性的市场所接受。
综合这三方面的因素来看,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价格,已经在一个相对稳固的底部区间运行,很难再出现像之前那样的大幅跳水了。
所谓的“历史低价”,其实已经来到了我们眼前。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现在需要考虑的,可能不再是“还会不会降价”,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决策。
如果您是刚需用户,比如家里正需要添置第一辆车,或者旧车需要更换,那么现在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入手时机。
因为价格已经基本触底,市场上主流品牌的产品也经过了充分的验证,质量和售后服务都有保障,性价比非常高。
但如果您家里已经有车,只是想换个新的体验一下,不那么着急,那也不妨再观望一下。
不过,您等待的重点不应该是更低的价格,而是更成熟、更先进的技术。
比如,能够大幅缓解续航焦虑的固态电池,或者能真正解放双手的L3级别智能驾驶,这些技术正在加速落地,也许再等上一两年,您就能买到技术上更有突破性的产品。
当然,也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那就是当这些新技术普及的时候,它们也会有相应的价值体现,想用现在的低价买到未来的顶尖技术,也是不太现实的。
全部评论 (0)